瓦屑壩,位于江西上饶鄱阳县城西10公里的莲湖乡,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后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集散中心。宋元之后,随着全国经济重点的南移,江西成为人口稠密之地。而元末由于长年战乱,造成鄂豫皖川大片土地荒芜,人烟稀少。为恢复经济,明初自洪武三年开始至永乐十五年(1370-1417年),共历时48年,由江西向外省移民达214万。江西瓦屑坝移民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一南一北,是明初官方组织的外迁大量人口进行垦荒的重大事件。 经历了明初的“江西填湖广”,又经历了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瓦屑坝移民在大半个中国开枝散叶。 从移民的地域分布看,瓦屑坝移民遍布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和河南南部。这214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在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荡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皖豫川,走向那未知的远方…… 650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移民后裔们早已不知道先祖的原籍,但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辈辈相传,瓦屑坝被记牢了,祖先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瓦屑坝成了故乡的符号和标记,是安徽和湖北人的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