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昶心和(Émilie)灵域之主发布时间: 2025-04-13 12:18:02 浏览:1 次 发布地: 绍兴市 天气: 晴

        看着#沈园 里这些“情叫人生死相许”的诗句,我忍不住想: #灵魂 到底存在吗?他们死后还能在一起吗? 于是,我百度了一下。 知乎上有人说,从存在主义心理学上看灵魂是“存在感”,因为“存在感是心理的基础”。存在与存在感是最基础的心理因素,食欲,性欲,求生欲等需求是通过各种神经递质这类化学物质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先天反射路径,用来引导灵魂主体去解决个体客观上的生理需求,以维持主体存在。因此当我们从某种事物中得到了足够多的心理满足时,作为心理基础的存在感也就产生了永恒的错觉。这也就是为何人们所有的喜爱之情在达到了极致之后我们似乎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永恒。那么,由无数连接构成的我们的灵魂是存在感还是存在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知道你们想没想过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自杀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来看,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 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比较晚,婴儿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自我实现需要在成人后出现;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和水分,但是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自杀这种事情,明显就是因为高级需求未被满足,太过痛苦导致直接消除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如果代入今天所说的存在感来看,那么就解释的通了。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尴尬时做的小动作,我们在尴尬的时候会无法控制的做出类似挠挠头,咳嗦一声,提高音量等等小动作。 若从存在感的角度来看,产生尴尬多数是因为环境或行为与个体认知出现不协调的表现,而认知作为高级的心理特征,自然是由更加基础的心理特征演化而来,若存在感是这个基础的话,那么认知的不协调也就可降级为自身存在感的否认。 而做小动作的原因则是极为直白的增加存在感的方式,挠头是以触碰的方式确认自身的存在,提高音量是以声音的方式提醒自己存在,咳嗽之类也有类似的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用低级的方式补偿了我们在高级方式下损失的心理能量。所谓的存在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和前两个视频讨论的联结一样是一个非常直白地描述,就是那种摸一下,摸到就能确认的东西。 这里我们自然的将存在感代入到联结主义中,连接权重的基础就是存在感,正面的情绪是可以肯定存在感的情绪,负面的情绪则是存在感被否定的情绪。 对比而言客观世界才是存在,而与心理学相反的,我们的联结模型更趋向于存在感。我们通过存在感标记存在,也就是通过感知世界,用联结的方式建立客观世界的模型,但不能保证我们所建立的心理模型是真正的客观世界模型,真正的客观世界模型永远存在于我们心理的外部,也可以说,真理在外不在内。 另外,心理分析学派认为,灵魂是个人经验和情感的总和,需要通过潜意识来探究。而认知心理学则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研究灵魂,认为灵魂是一种高级认知过程。 宗教的看法不同。道教对灵魂的认知与其他宗教有所不同。道教认为: 1. 灵魂是一种存在于人类身体中的精神力量,它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 2. 灵魂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它可以使人死而复生,也可以使人的身体变得健康。 3. 灵魂是可以在身体之外独立存在的。但它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才能被感知。这种载体可以是物质世界的任何东西,如水、火、风等。 4. 灵魂是可以被修炼的。通过修炼,可以使灵魂得到升华,使它更加完美。但修炼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这些规则和程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灵魂的本质和意义。 道教对灵魂的认知与其他宗教有所不同,它强调了灵魂的超自然力量和依附性,同时也强调了灵魂的可修炼性。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的灵魂可能是一种能量形态,类似于磁场或电磁场。且大脑中的神经元活动可以产生微弱的磁场,这些磁场可能与人的意识和灵魂有关。 这是一种说法,你对灵魂及其感情的看法是什么?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