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NKingR_Sun发布时间: 2022-10-16 00:00:17 浏览:2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往事 #真实故事 (接上一条瞬间) 但我知道那定是不会和感情有关的。 为了不弄破信封,千方百计找办法。前桌看在眼里,觉得不耐烦了,提议说直接撕开。一旁的同学便也在附和,“不就是个臭信封,留着干嘛,多脏啊”。奇怪了,我并没有许诺说要给他们看;不知道怎么了,他们却表现得比我还要激动、来劲。 但他们或许不懂。长途跋涉也许的确是会沾染上不少尘土,但这一点、那一点的,甚至是在上面打下了印子的风尘,正如写信者的埋藏在其中情感那样,使它显得更为的珍贵。 毕竟这是从遥远的地方传递过来的心意呀;这是来自那我从没到过的北方,那冬天会下着皑皑的白雪,冰封住河流和湖泊,人们会拉着手儿,滑雪溜冰,堆雪人,又或者是结成群,躲起来,打雪仗的地方;它可是穿越了千山万水,见识过了沿途不同风情的景色,和不同滋味的沧桑,由一双手传给另一双手,最后小心翼翼地交由到我手上的。 他们又怎么能说这一份心意是肮脏的呢。 毕竟你会为了一个从未谋面,只在网上论坛交流过的网友,浪费两分钟宝贵的做题时间去思考一些看似没用的语句,还得挑选合适的纸张和信封,仔细地书写下来,然后再跑去购买漂亮的邮票,把心意全部包裹好,去寄出吗? 我是不会的,他们也是不会的。因为我们并不舍得。“两分钟”,实在是太宝贵了,宝贵得除了拿来做题外,其他事情都是一种奢侈;甚至就连思考别的可能性,都是在“犯罪”。虽然,实际上,贫瘠的我们,除了做题外,也想不出有什么能做的了。 但她的这一封信,一个两分钟,定然是不够的。这是需要十个,甚至千百个两分钟的。而这短短的一两张信纸的累积,需要的时间也就更多了。 最后传达给了我,这中间又是包含了无数人的两分钟。 而我们的两分钟,大概是帮不了别人的。 因为说是“精益求精”,无非本质上就是和出题人一起,合伙为难,甚至折磨和打压自己的竞争对手。然后在无意中又折磨了自己。 我有时候在想,假若我们少做了两分钟题,但最后又上了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是不是就会因为少了“两分钟”而导致以后祸害了许多人,又或者叫做不公平了。好像又不是这样的。不然就直接别看分数了,干脆硬性规定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做题时间算了。一下子就又公平,又不会祸害了。但真的不是这样的。 至于说能不能帮助自己,我也不确定了。 毕竟也有没多练题前会做,练多了反而迷糊了,做错了的例子。这种情况,就成绩来说,是没帮上忙的。 但就有人要说了:“不管最后做得对不对,拿不拿得到分数,但你肯定得多练啊。什么叫做多练,那就是练到你练不动为止。练得多了,肯定比练得少了的好。你要好好努力,你应该一直写,不能放下笔来。因为觉得可能对于结果没帮助就不去做,你这是虚无主义!” 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是多练肯定比少练的好吗?就拿“跑步”来说,每个人每天都跑五十公里就一定要比每天跑十公里的要好吗?笔直地向北就能到达最北方吗?“努力”,又是由谁来界量和定义的呢?为什么,放下笔来做其他事情,就是不努力呢? 认定了一个道理后就盲目地追寻,不去思考,没有不断地反省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一定、必须如此;只觉得肯定是对的,只要是墨守成规的、向来如此的,那么做了就一定是对的、好的;哪怕找不到任何证据,想不出一丁点的意义,也不去思考是否合适的、最佳的,甚至是不计较是正确或错误了;凡事这样就好,这样就对;做了,结果一定会是最好的;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虚无主义。 我没到过北方,也没和朋友拉过手,更没有打过雪仗。我只能在图片中感受那来自北方的气息,亦或是在每年冬天寒潮时的瑟瑟发抖里。 小时候,图片来自于小学语文课本的插图里。于是印象深刻的是,在冬季里上关于打雪仗的语文课。 那课本里的图片,我看得出神,甚至让老师觉得我是在打瞌睡。但老师倒也没错,白日梦也算是梦。做梦,那大概就是睡着了。 但我还没能看出来点图片上没有的色彩,只有疑惑。贴近图片,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嗅到了香味—那是书本上纸张的清香。不知道北方的冬天,是不是也这般的好闻呢。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知识的香气,毕竟它并没有告诉我,我所想知道的事情。 我把手袜脱了,小手在图片上摸了又摸。但始终没有陌生的感觉,没能摸到雪的质感。也许雪就和这冬天的书本纸张差不多;冷冰冰硬邦邦的,没有半点儿温度。 于是手指终究还是冻僵了,连笔都抓不好了,又痒又疼,钻心般的难受。所以疑惑了,那么一个冰冷的东西,怎叫得图片里的小朋们,揉搓得那么高兴,打起雪仗来那么开心,脸上全都是笑容。 所以书本上的文字大概也许还是有温度的,不然北方的小朋友们可就要冻伤双手了,只是我感觉不到。 在这遥远的南方,虽然也无比的寒冷,但我感觉不到。那来自北方的温度,究竟还是落下了,但只落到了书上,洒滴到了纸上,变黑了,也变干了。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