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蹲在波伏娃的墓前,恩利说,好多都是女生写给波伏娃的信。然后,马工读出信上的话:“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恩利轻叹了一句:“哇。”那是八月份留下的字句。隔着时空,瞬间被击中。恩利尊崇的自由与倔强,仿佛一句话道出了支撑他探索人生的底色——服从是你不知道你在追随什么,屈从是你明知道却依然跟随。他明白,马工也明白。
马工提到,当贝聿铭走在大街上,很多人指责他:“在巴黎不被骂就不行。”马工指着蒙帕纳斯大厦说“巴黎最美的伤疤,我当时要反射整个巴黎,他们都震惊了。”
那是2016年,恩利14岁。法国的蒙帕纳斯大厦决定进行改造竞赛。当时马工MAD团队成为七家最终入围的事务所之一。MAD的改造方案是基于光学凹镜原理,使大楼成为一个凹面镜。从埃菲尔铁塔望去,大楼立面上会出现另一座倒挂的铁塔。遗憾的是最終未能中标。
2016年,恩利第一次叛逆地对我说,他将以他的人生作为实验的舞台。那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虚无这一系列油画,他说:“这世界总是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去看待一切,但美与丑往往是共存的。丑能成就美,没有丑我们不知道美是什么。是不完美成全了完美。”
这两个不妥协却充满善意的人,在夜晚的塞纳河畔散步,恩利提议一起跳舞,马工说会很丑。但两人却就这样,羞涩而旁若无人地舞了起来。
七月份,当恩利得知马工的节目邀请他一起去巴黎时,我们都很兴奋。在巴黎短短的三天,我第一次听到恩利说:“还好他们离婚。”第一次听到他说:“我喜欢被关注,但我不会理会他们的关注。”他问马工什么是爱,又自问自答地说:“爱是自由。”马工回:“好多人为了自由不要爱。” 恩利说:“我不觉得那是自由,那是不受约束。真正的自由是自由地爱人,自由地爱自己。”几秒后,马工说:“波伏娃。”这些都是我从没看到过的恩利,短短的三天里,恩利感受到马工对他的理解,毫不设防地交出了自己。
节目最后,马工说:“虽然很短,但我好像和别人都没有这么多聊天。我觉得我们在塞纳河边上坐在那里聊天,我会记很久。”能与世界上最具有才华的人们相遇,丰富认知,拓宽视野,打破常规,然后好好成长为一个内心勇敢丰富的人,何其幸运。
回到波伏娃的那张纸条:“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马工读这句话时,能从恩利的脸上看见羡慕与赞叹,他还在平衡自我与他人的过程里。马工则淡然自若,他早已在这条路上,这是他的建筑总有争议,却光芒耀眼的原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