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飞杭州的时候因为飞机延误,自己拿出一本CFA教材在闷头学习,旁边一个大哥拿出一副纸牌,问我要不要一起玩一下,推脱了几次之后,还是在被劝,所幸也就玩了几盘,应付了下,继续看书。大哥下机后给了我联系方式,这段时间在研究自己做事情,仔细一看,正好可以用得上。 一直以来自己做事情始终都会讲究两个字,气氛,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个人都会比较注重气氛的培养,不希望自己做出什么破坏气氛的事情,成为那个破坏气氛的人。场景中关系内都会想尽量保持气氛,维护气氛,这有时候会有些刻意,甚至有些勉强。人造气氛虽说和睦,但也表面形式,往往并不会为所有人所接受,甚至会略显刻意做作,在很多不愿意做气氛的人心中,这是有些不太好的行为。 但从本质上来讲,气氛是一种能量场,是一种关系up或者down的趋势,不少人是无法感受到这种趋势的,只会专注于当下的感受与利益,自然无法在当下调控和干预未来。 但也有很多人可以敏锐的捕捉到如果跟随当下的气氛,未来一段时间后关系会变成大概什么样子,这其中的一部分人会有信心尝试去操控当下的气氛,想要人为的改变未来的趋势,让趋势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再其中的一小部分,会有这种能力。 自己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这样的一个人,会能够相对敏锐的感受到相处者的内心,甚至有一层两层三层四层甚至五层深度的揣摩,所谓的看穿他人,这严格来讲也并不难。但在看穿他人后,有的人会选择揭露,选择指出,选择紧绷,希望对方表现的真实;有的人会选择配合,选择包容,选择松弛,也就是所谓的希望能够维护气氛,而自己恰恰就是后者。 想要有好的气氛,最本质的一条,在于尊重他人。很多人只希望对方是自己需要的样子,或者说是自己认为他应该如此的样子,本质上这是一种偏见,一种从自己角度出发的定义。 真正的尊重他人,在于接受他人的全部,包括你所需要的那一面,也包括你不需要甚至有些讨厌的一面。在欣赏的地方给予对方肯定与鼓励,在薄弱的地方选择一起去面对或者解决,或者至少不要再落井下石,这样的两个人至今的气氛,或者说关系才会长期积极可持续。 自己会习惯于说一些话,做一些事,去保持一个对双方关系向上的气氛。这即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在于可以为其他人营造出一个舒适理想的人造空间,坏处在于,当事实与话语相背离时,舒适理想一下子转变为冷酷骨感会让人十分的难以接受,更容易因为坏情绪与坏感受的放大,涂抹掉平日的好与包容,做个比喻,就像平日的好都是不断的在+1,偶然的割裂确实直接开头归0,尤其是人是不太会在感觉被伤害或者欺骗时,冷静下来去思考表达方式与拉长时间线的,更容易强化这种归0现象。 世界是一抹精致的灰,创业合作也好,恋爱感情也好,家庭关系也好,朋友同事也好,关系永远都不会纯粹的白或者纯粹的黑,尤其是创业,避免这种归0现象,更多的给予关系内的对象更多的客观倾听,客观信任,客观评价与主观气氛维护,其实是秘诀所在。对于情侣之间,如果可以放下一些自己对于理想感情的期待和向往,至少允许对方,在尽力的状态下给不到自己想要的理想国,维护好关系内的气氛环境,两个人也会快乐更多,失落更少,给到双方与彼此更多的空间与包容。 不过这其中也有度的概念在,如果关系内事实里都是你个人扮演维护气氛的那个人,在对方有问题的时候去轻易的原谅与理解,甚至不在情绪之中显露分毫,要么积累着自己的情绪,要么甚至直接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最终要么爆发,让对方感受到突如其来的压力而不知所措,要么失去自我,沦为彻底的情绪垃圾桶。这几种情况都不好,因此大部分情况与大部分事理之间的维护气氛,小部分情况上的情绪敲打都必不可少,度的把握需要经验,更需要对关系、人性、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到足够的程度。 以前自己与人说过,自己不喜欢看不透气氛的人,不喜欢看透气氛却选择破坏气氛的人,这其实并不准确,现在再说,自己不喜欢的,更多是对度的概念不清晰,甚至仅仅是因为纯粹情绪而放弃理性思考,不愿意嫌麻烦去把握度的人。毕竟人不像是鸵鸟,遇到事情把头埋在沙子里就能够万事大吉,解决问题需要理性,理性的核心就在于尊重理解并调控情绪,三者缺一不可。

评论:
🌋火山日记: 这个图是什么画呢
Nikita: 掠夺欧罗巴
花小柒: 做不扫兴和秉承友好的人,可以更多的激发人性的善意,能结善缘,也保持自己的正向磁场。先礼后兵也是策略,当对方不做人的时候,得迅速切换成“解决人”的模式,以其人之道利落翻脸,还他底线试探。人际中“无相者”最自然也最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