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约一个月时间看完了第二部分 启发法和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对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习惯,盲区又多了一些了解。
读的时候,顺便记了些摘要,留下来以后可以再看看。
第二部分 启发法
[星星]第10章 小数定律
大多数人在判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往往会违背概率理论中的大数定律,而不由自主地使用“小数定律”,即滥用“典型事件”,忘记“基本概率”。
小数定律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从大样本中得到的结论错误地移植到小样本中。例如,人们知道掷硬币的概率是两面各50%,于是在连续掷出5个正面之后就倾向于判断下一次出现反面的几率较大。
[星星]第11章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就是人们在评估某个未知数值时,会受到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即“锚”)的显著影响。这个“锚”就像是一个无形的参照点,让我们的后续判断和决策不自觉地围绕它展开,即使这个“锚”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或参考价值。
系统1和系统2的两个不同机制共同作用产生了锚定效应。
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星星]第12-13章 可得性效应
可得性效应说的是,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人们就认为这件事情更容易发生。这种效应在你面对风险的时候体现得特别明显。
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要么完全忽略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概率忽视和效用层叠这两种社会机制的组合必然会导致对小威胁的夸大,有时会引发严重后果。
[星星]第14-15章 少即是多
典型性与基础比率:典型性启发会造成误导,会使人们忽略基础比率信息。
使用贝叶斯定理约束直觉:第一,基础比率十分重要,第二,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都会夸大。眼见即为事实与联想一致性的结合易使我们相信自己的编纂的故事。
产生“少即是多”的原因是典型性直觉和概率逻辑对立中,典型性赢了,导致产生“合取谬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