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同位列唐宋八大家,但世人皆知苏轼仙才,却很少有人记得他背后默默付出的苏辙。
苏轼为人洒脱豁达,说话经常任性而为,容易招人喜欢,也容易招人记恨。而弟弟苏辙就完全相反,他为人稳重内敛,理性克制。他们一同参加科举,苏轼取得了“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唯吴育与轼而已”这样惊人的成绩。而宋仁宗却在看过苏辙的文章后曾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这两人一个是苏轼,另一个就是苏辙。
1076年,苏轼在密州写下了《水调歌头》兼怀子由,很多人都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打动,但这个时候其实是苏轼与苏辙分别的第7年。这7年里,因为与当权者的政见不合四处流转,苏轼一度希望调任苏辙附近为官,但事与愿违,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旁人避之不及,生怕牵连。苏辙却写下《为兄轼下狱上书》“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S为幸”苏辙处处周旋打点,而苏轼身在狱中,一度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悲痛之下给弟弟苏辙写下了绝笔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十几年前,父母双亡,兄弟两人相依为伴至今,这个家要再走一个,就真的散了。乌台诗案结束之后,苏轼被贬黄州,而苏辙也被贬江西,五年不得升调。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元丰六年,苏辙也曾去黄州看望苏轼,并且跟张怀民一同游玩。并且把这些全都写在了《黄州快哉亭记》里。
苏轼后来一贬再贬,全家老小,辎重
重众多,而盘缠路费不少都是苏辙鼎力相助。苏轼被贬黄州,苏辙就被贬筠,苏轼被贬儋州,苏辙就被贬雷州。海南广东隔海相望,对他们来说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苏轼自己写诗一向乐观豁达,“一蓑烟雨任平生”,但是给苏辙写的家书和诗信却是无限温柔与脆弱,“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而苏辙则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1101年,苏轼病逝常州,他在临终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见到弟弟苏辙一面,而苏辙之后整理苏轼遗作的时候,发现了曾经来往的旧文。悲痛中写下了“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此时苏辙62岁,老发斑白,终究成了无父无母无兄的孤儿。
苏轼给苏辙的遗嘱是希望葬在嵩山之下,于是选定了在河南的郏县西北,而11年后,苏辙去世,后人遵从遗嘱,葬于苏轼墓旁。
评论:
一枚書生: 二苏的故事已成千古佳话,如今再读来亦有感动
作者: 是的,好像不管以什么为切入点去讲述,都是别有一番感悟。
一枚書生: 很棒,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