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两年前,读了《夏摩山谷》的开头几章。没读下去,觉得延续了一贯的风格,散漫矫情。虽然有个别句子会打动人,但整体一样言之无物。 于是就一直闲置,直到前些天打算看点肥皂闲书养养脑细胞为止。 阅读到后一半,我不断想起曾经看过的印度电影《火葬场》,我相信她写这本书之前一定是看过这部片子的。草蛇灰线,完全不相干的人事,被一件小小的物品在隐约中串起。穿过熊熊燃烧的火焰和旷淼大河,同登彼岸。不同的是,她书中的人物,从未在同一个时空中交会过,互相也并不知晓,只是一个现世中的女子,在一本流转的小书中,窥见了另一个女子似真似幻的人生踪迹。而第三个女主人公雀缇,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的人物,所有的线索,不过一张不知来处的黑白旧照片,和流转下来的项链与佛像而已。 如真,书里的提到的《夏摩山谷》一书的作者名字。如真即非真,所讲的人物,地点,事件,亦是虚妄。就连最后她与慈诚的看似完满的结局,也不过只是显示了在轮回中的无限可能而已。 书里的几条人物线,略显散乱。大多人物,也无始无终。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看,它非常失败。晦涩的宗教背景,会劝退很多人。而其中习惯性的不符合公众道德观的一些描写,招致更多的她以前的读者的唾骂也是必然的。有些书评,很有意思,通篇充斥着评论者强烈的代入感和愤怒,洋溢着占领道德高地后的颅内高潮。我并不觉得这本书有多么好,但它毕竟是另一种写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直面人心。波兰农妇见面,互相高声打招呼:圣母玛利亚是可赞美的!我国的部分女性读者,当然不似上世纪波兰农妇般无知愚昧。所以我关于这些书评的感受,就像看到一块进口奶酪,我说这奶酪有点过期口感不好,这时冲过来一群道德女斗士,一起冲我大喝,妈呀这是资产阶级的腐朽玩意儿,是大毒草,得赶紧把它挫骨扬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