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放低姿态,一种是“向下”收敛优越感,一种是“向上”表现迎合感。因此,向下放低姿态,往往是基于消解优越的等级差,从而营造一种平和亲近的氛围。此种放低姿态,对于信号接收者而言,往往形成一种与既往关系范式反差较大的体验。这种反差越大,信号接收者越容易产生关系错觉。这种错觉越是趋向于自我感觉良好者,越容易进入到放低姿态者的预设行动路径之中。也就是,向下放低姿态,基本是作为一种交换筹码而存在的。只是一方的筹码,不过仅仅是基于语言符号和身体符号的几乎无成本的表征而已;而另一方的筹码,则必然是要进入到实际成本范畴的。
因此,向下放低姿态,始终是一种达成成本策略的有效路径之一。而向上放低姿态,则是基于叠加优越的等级差而来的。通过可能的迎合方式,以进一步叠加对方的优越等级,使之对自身的优越等级进入到某种更强烈的愉悦感之中,甚至是助推某种膨胀感。因此,向上放低姿态,往往是一种依附属性的选择,仍然是一种交换路径。只是,放低姿态者,在这场交换中,却是很大可能要被进入成本清算范畴的。
看清向下放低姿态,首先得看清“向下”和“放低”之间的逻辑偏差。既然是向下,就一定有所谓的向上,这种对象性的差异描述背后,实际表征的是一种基于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综合考量后的对象区分标准。这种对象区分标准,既可能是身份标准,也可能是经济标准,更可能是权威标准等。但,不管是哪种标准,都隐含着一条不变的东西,即是丰富者对匮乏者,是丰富者的优越性对匮乏者的卑微性。
于是,“向下”和“放低”之间的逻辑偏差就出现了。凭什么优越者要向匮乏者放低姿态呢?如果不是位置发生了本质的变更,那么,这种“放低”就一定是存疑的。
之前看到有个观点说,这种放低,是一个有高认知的个体,在照顾低认知者的自尊。这种说法最大的缺漏,其实就是对“放低”本身的考量,缺乏了一种价值交换的视野。
高认知者不与其争论,或者戳破其认知的谬误之处,最根本的是意识到这种争论或戳破,并不能带来有效的价值交换,反而可能会带来无法预估的损失。
因此,这种所谓的放低或者照顾,不过是一种避免损失的最佳策略。于是,这里的放低或尊重,实际上就成为了一种敷衍,或者是以最节约成本的方式快速结束交集的手段而已。而真正具有危险的放低姿态,从来都是基于成本转移诉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