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器,它的外观上没有太多特点,无非就是三个蹄形足,半球式的腹部,腹部外边出了一个沿,两侧各有一只耳朵,唯一引人注目的是腹部上部有一周重环纹。但是毛公鼎居然是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原因就是这件器物的腹部有499个字的长篇铭文。
清朝人跟宋朝人一样,喜欢收藏青铜器。这件毛公鼎就出土于清朝道光年间的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由村民挖出后不久就被古董商用300两白银买走了,后来被县里的知县抓捕充公。到咸丰二年清朝有个著名的青铜器收藏家叫陈介祺,他花了1000两白银将它买到手里,因为他是在官场上行走的人,所以这件器物后来就落入了收藏家也是清朝一品大员端方的手中。最后它几经周转,在1946年被运到南京,与司母戊鼎一同划归给了南京当时正在筹建的中央博物院。1949年这件器物就被运到了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它就成了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根据铭文考释,毛公鼎被定在周宣王时期。毛公是周宣王的一个臣子,整篇铭文说的是周宣王策命毛公为国家重臣的事件,反映了周宣王时期整个国家重新稳定,恢复国力的现实。除了历史价值,这篇铭文还有很高的书法文学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