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会给个人和关系带来什么? 1、个人临在感——活在当下。 很多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并没有在当下自己所做的事情上,或者说,人在心不在,身体在而感受不在。这种身心分离的状态,让我们离自己当下的生活很远,体会不到真实的感受,情感麻木,还有很多莫名的忧虑。 我们读古诗词,也许能体会到,诗人们丰沛的感情,既有对此情此景的细腻感触,也有对彼时彼地彼人的怀想,对家国情怀的抒发。这种情感上的开阖,对我们而言有些陌生了,我们能读懂诗词里的美感,却缺少了那种身心合一,人与自然合一的状态。个人成长的一种体验就是,越来越能专注于当下,让自己更安定。 2、情绪耐受力——耐受情绪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可以更好地感受和消化情绪,不容易被些微的情绪起伏过于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不能耐受时,我们会太快做出反应,马上呈现在言语上或者行动上。比如,焦虑的时候有的人会一刻不停地说,反复地说,哪怕知道无意义也没办法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就需要跟焦虑待在一起,这让Ta感觉很痛苦。情绪永远不会消失,也没有应该和不应该,它就是自然而然的反应,就像我们的身体自然会感觉到冷热、饥饱、疼痛,我们的情绪就是我们内在心理世界对外界刺激处理加工后给我们的信号,也是种自然反应。 我们都会对一些特别的刺激反应格外强烈,信号也特别有冲击性,我们感到害怕和恐慌,才想要通过说什么或做什么来缓解。成长的过程中,会帮助我们来识别,自己对哪些外部刺激敏感,随之而来的情绪是出于惯性(无意识),还是和现实相匹配。情绪的张力能否逐渐平缓,逐渐被一点点涵容,直至不会感觉被淹没,给思考留出一点空间,从而做出更恰当的反应。 面对痛苦哀而不伤,面对冲击摇而不坠,面对挫折击而不倒。我们仍然会哀伤,会摇晃,会被打击,但重要的是,我们不会被彻底击垮,而有了足够的韧性和承载力。 3、适宜的自我尊重感——对自我有基于客观现实的认知,不过于夸大,也不过于贬低。 夸大的自我需要时刻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脆弱的自我需要时刻得到别人的支持和保护。这会让我们过于依赖他人的反馈,而无法自我肯定。自尊不稳定,在人际关系中也会呈现出自负和自卑的两极摆荡。稳固的自尊和自我认同,是一个人的基石。基础不稳,就容易感觉到自我崩解的威胁,和不顾一切捍卫自己的防御。 过于夸大的自我感就像膨胀的气球,容易被戳破;而过于虚弱的自我感是无力的、瘫软的,不能自我负责和守护自己边界的。成长的过程中,既有被尊重、被满足、被共情和被呵护,也不可避免被挫败、被误解、感觉被冷落;既得到了以往不曾得到的,又不同程度地重复了以往的挫折和失落。 只是这次有机会,在和另一个真实的人互动的过程中,被充分讨论,从而有机会通过一段关系,来得到修复和矫正。我们有时候会形容,这个过程有点像中医说的“扶正祛邪”,既养正气(增加自尊感),也祛邪(让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把自己还给自己。) 4、和他人有效的交流——不是各说各话。 现实的交流中,很多时候两个人都带着各自的动机,只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对方听见和回应,选择性地听不见对方的声音。这种表面的沟通是无效的,只挖沟不放水,如果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听我的,那么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真正的交流,是我们在同一个问题上,通过沟通的形式(挖沟),双方都可以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畅所欲言(放水),彼此碰撞、理解、融合、妥协,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百川入海)。我们能否表达自己,能否允许别人表达,这是非常大的考验和挑战。所以,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功课,难度堪比建京杭大运河,但进一步有进一步的开阔。 5、增加关系中的灵活性——不是要么忍/逃/回避,要么吵/战斗/冲突。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只有这两种选择,要么忍要么吵,忍不了就吵,吵完了没有结果继续忍,最后关系渐行渐远。忍的时候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涛汹涌,各种情绪在底下暗流涌动,烦躁、失望、愤怒、委屈、恐惧,说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像一块石头堵在胸口。有人可以倾诉还好,说不出来的情绪也会转化为躯体症状,用身体代替承受和表达。 我们认为的“堵”,像两辆车在单车道上相遇,你先行还是我先行,你让步还是我让步,无论如何都有一方不舒服。其实,路本来可以很宽。如果我们内在空间拓宽了,两车并行在四车道上,既不会摩擦碰撞,也不会狭窄拥挤,既有真实并行的关系,也有比较高的包容度,“你在闹,我在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