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17岁,三八节的时候我送他到他妈那儿去,他一进屋就对他妈说,妈今天三八节,我给你买了双拖鞋,明天才到货。
他妈高兴坏了,我也诧异这小伙子怎么突然一下懂事了。
送他回学校的时候,他问我:爸爸,今年春节是不是2月17号,我说好像是的,怎么了?他说那高三上就只有三个多月,时间很紧,得抓紧了。
把我也高兴坏了。
现在反思起来,在孩子的教育上,我走了一段弯路。他妈做得比较好。
我是福柯的规训派:不仅要孩子听话,还要孩子服气,不仅要见孩子的行动,还要见孩子的态度,不能有情绪。
有一阵孩子压抑的很。
前妻是叔本华的意识流:从来不唠叨儿子。孩子发脾气就一边陪着,一句话不说,发完了说句:好了,吃饭。
最近看叔本华的《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发现我过去把情绪当作不好的东西,这是不对的。
叔本华把世界分成表象和意志。情绪连着意志和表象,堵了坏的,好的也进不来。比如开心难过愤怒,是表象又是意志,情绪是两者的交叉点,既是我们感受世界的体验(表象),还是内在的出口(意志)。
生活中压着强烈情绪不释放,人要么麻木(世界死了)变死猪,要么抑郁(内心死了)变死鱼。再压久了,人跟世界断了线,难懂别人的心,尤其是不懂真感情。
小时候穷,每天都有生存竞赛,我打小习惯把感受“隔离”起来。这是当时生存的招数,后来时代变了,习惯却“刻舟求剑”,固化在潜意识里。结果就是心硬,听不懂弱小者的感受,在孩子面前像堵墙。
前妻不一样。我是靠攻书考学,死磕自己屏蔽环境爬出原阶层的。她爷爷是厂长,外公是校长,她在温润平和中滋养出来,心里没老茧,柔软,容得下情绪,这是种本能。但并不盲目,离婚时前妻说:你这样,儿子都没那么阳光了,离了更好。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她这一点我佩服。
古人说离婚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我们是一别三宽,各生欢喜,这是一个好的离婚。儿子的成长和董事就是证明。
自由表达情绪是疗愈,也是成长的必需。
小孩能自然感受悲喜,心就健康;
大人正视情绪,才能跟自己和解,也跟别人靠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