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没有返乡过年,选择留下来加班。我本就偏爱这份难得的宁静,更何况加班还能拿到三倍工资,也算是一种慰藉。从1月24号一直忙碌到2月5号,终于能迎来四天的假期,这四天,便是专属于我的春节时光。我就精心规划好了这四天的安排。5号那天因姑丈的事,我只上半天班,忙完姑丈的事后。我们便在7号匆匆踏上归程。归心似箭,就连回家路上的风,都弥漫着甜蜜的气息。仔细算算,快一年没回家了,满心都是对家人的思念,想念为家庭操劳过度、脸上布满皱纹的妈妈,想念那些调皮捣蛋却又让人疼爱的侄子,还有沉默寡言的哥哥和脾气不太稳定的嫂子。当然,还有前一天刚和我一起去钦州的爸爸,自从我结婚生子,他一次都没来过我现在的家,他总怕给我添麻烦,可我心里清楚,他对我的爱从未缺席,总是默默给我买各种东西,父爱无声,却深沉如海。
我和先生决定给家人一个惊喜,回去前并未提前告知父母。可没想到,这反倒让他们手忙脚乱。我们差不多六点到家,往常这个时间点正是晚饭时分,可家里却还没准备好饭菜。哥哥正忙着把羊赶进羊圈,嫂子在照看孩子,妈妈则在猪圈喂猪,一家人都忙得不可开交。这场景于我而言再熟悉不过,从小我就是在这样的忙碌中长大,有时忙起来一整天都顾不上按时吃饭,常常是早上六点吃一顿,下午四点才吃午饭,晚上十点才能吃上晚饭。
妈妈看到我们,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先是去菜园摘菜,又忙着切肉、蒸肉,嘴里念叨着怎么不提前说一声,饭都还没做好。看着妈妈粗糙的双手、满是污渍的衣服和略显凌乱的头发,我的心里满是心疼。晚饭后,妈妈又急忙上楼整理房间,由于我们许久未归,房间里早已布满灰尘。其实我以前的房间在一楼,后来弟弟结婚,就把我的房间当作了婚房。有一次我独自回家,都没地方睡觉,只能在妈妈房间打地铺或者睡沙发。后来,爸爸妈妈把楼上的杂物间改成了我的专属房间。房间不大,却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是瓦房,为了防止灰尘掉落,他们还拉了一张塑料膜遮挡。房间里有一张一米八的床,一张刻满了小时候我和姐弟俩调皮印记的桌子,一个老旧的柜子,还有一排晾着的弟弟和弟媳的干净衣服,都是妈妈洗好的。房间里没有大灯,只有一个小台灯,连凳子都没有,可我却觉得格外温暖,以前每次回来我都睡得无比安稳。但先生显然不太习惯,城里长大的他,家里条件优越,难免觉得有些寒冷,想想真是有些委屈他了。
结婚一年,家里属于我的东西越来越少,回去找件衣服都难,常常只能穿妈妈的衣服,爸爸的拖鞋。那种感觉很奇妙,仿佛我正在慢慢脱离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曾经的生活痕迹正逐渐淡去。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对我也越发客气,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像个客人,这种想法让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在家住了两个晚上,临走那天早上,妈妈和哥哥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下午,我便要回先生家了。妈妈给女儿封了个红包,爸爸虽然不在家,却也留了红包。灶台上那一串串熏得灰黑的腊肉和腊肠,都被妈妈细心地装了起来,园子里最鲜嫩、最大的青菜也被摘下来放进篮子,哥哥还把又大又肥的大公鸡抓进笼子,就连我的书包里都被塞满了零食。不一会儿,后备箱就被塞得满满当当。可我知道,后备箱装得下的只是有限的物品,却装不下妈妈那无尽的爱,她恨不得把世间所有最好的东西都让我带走。小时候,我总觉得爸爸妈妈偏爱弟弟,长大后才明白,他们的爱其实是平等的,只是不善于表达。爸爸的爱总是默默藏在行动里,这么多年,我和他从来没能坐下来好好聊聊天,每次说话都超不过一分钟,有什么事都是通过妈妈传达。而妈妈的爱则直白许多,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满是对我的关怀。
带着妈妈沉甸甸的爱,我踏上了回自己小家的路,心中百感交集。我多希望能再多住几天,和妈妈唠唠家常,喂喂牛,放放羊,去田里挑粪、种玉米,可现实却不允许,我还得回到城里继续为生活奔波,说起来,其实也是因为自己怕吃苦。曾经,我最害怕干不完的农活,每次干活都咬着牙坚持,还暗暗发誓以后绝不过爸妈这样的日子。如今,如愿嫁进了不用干农活的家庭,可精神和心灵上的疲惫却有增无减,毕竟是给别人打工,事事都要看老板的脸色。也许是年纪渐长,心中的感慨越来越多。告别妈妈后,我对着一岁的女儿轻声说:“宝贝,你看,妈妈回来看妈妈的妈妈和爸爸了,以后要是妈妈不在,你也要记得来看望妈妈的妈妈和爸爸哦,因为他们是曾经和妈妈血脉相连、给予妈妈生命的人。”女儿懵懂地看着我,我苦笑着,这番话,与其说是说给她听,倒不如说是在提醒自己。
我们都是平凡人,所求的不过是最朴素的愿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好好孝敬父母,看着子女健康成长。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无论贫穷还是富贵,父母的爱始终如一地跟随着我们,紧张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牵挂着我们的点点滴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千万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善待父母,孝顺父母,就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