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高原50:
主题:博物学
现在我们来到了“1730年 生成-强度,生成-动物,生成-不可感知”这一章。思考“生成”(becoming)这个问题并不符合我们认知的直觉,这是因为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中,生成一直处于一种次级,等待着被还原的状态:生成总是被还原成存在(being)。这种将生成还原成存在的习惯是一种分离理论的表现。而德勒兹的千高原的首要批判对象就是这种将存在置于首位的树状结构,他试图将那些被隐藏的根茎结构从树形结构中揭露出来。
这一章中的15个主题都是围绕着回忆(memory)展开的,回忆这个概念对于德勒兹而言有两层含义:1)在第一层含义上,回忆是在我们的记忆中被凝固的事件,所以回忆是一种存在的表现,而非生成。2)将回忆看作存在是错误的,因为所有的记忆都是我们从当下的时间追溯回去的,并且记忆本身的内容也以根茎的结构向着不同的时间延展,指向了不同的事件。生成并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不同的模态(modality)。
德勒兹提出了一种生成的方式,其中一个就是生成-动物(becoming-animal)。生成-动物作为一种在人类这种克分子稳定状态之上创造新事物的方式,并不指的是一种对动物的模仿,模仿动物不仅仅只是模仿被模仿动物本身的克分子状态,同时也是模仿人的克分子状态。
真正的生成-动物的例子来自于丹尼埃尔曼的电影“维亚尔”(Willard)。维亚尔本来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对他的母亲有一种俄狄浦斯式的恐惧。为了逃避这种恐惧,他变成了一只老鼠。但他并不是变成一只特定的老鼠,而是成为鼠群的一员。这个情节将我们带回了“1914年 一匹或几匹狼”这一章,在这一章中,德勒兹批判弗洛伊德总是将狼人还原成一匹象征性的狼,却忘记了每一匹狼都来自于狼群,这导致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法正确的解释狼人的生成。
在德勒兹进一步解释生成-动物之前,德勒兹先展示了博物学(natural history)对动物的解释。博物学假设每个物种都不能变成另外一种物种,在这种假设之上,博物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释这些相互区别的物种是怎么和其他物种联系在一起的。基于这种假设,博物学和进化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进化论并不提出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而是打破了博物学的规则,直接解释一个物种是如何演变成另外一个物种的。博物学的方法论有两种:系列(series)和结构(structure)。系列指的是一种建立在相似性上的方法:狮子和老虎类似,老虎和豹类似,豹和美洲豹类似。这种类似源于这些物种属于同一个属——豹属。这种建立在相似性上的方法论叫做比例式类比(analogy of proportion)。第二种方法是建立在结构的相似度上的,或者说,功能的相似度。比如,腮的功能是让动物可以在水下呼吸,而肺的功能则是让动物在陆地上呼吸。这种结构上的相似性叫做比例性类似(analogy of proportionality)。德勒兹发现,这种陈旧的博物学方法论并没有随着进化论对博物学的取代而消失,它们成为了一种占据主导的克分子式的思想。

评论:
启: 在这个平台算是太硬核了,无脑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