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望舒(万一有人需要呢)发布时间: 2023-03-06 11:54:57 浏览:39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心理学:“特别要强,从不示弱”的女人,大多内心存在自卑。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的“内在关系模式”,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规律”,其人格的核心:“人格是后天的社会行为,3岁前形成人格大纲,4到6岁填充人格细节,7岁后便是人格践行期。”所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不可估量。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客体关系里提出了“抱持”的概念,他认为“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即: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而当孩子受到挫折时提供支持。 同时,温尼科特认为“足够好的妈妈”才是健全孩子人格的基础。“足够好的妈妈”既不是差劲、匮乏性的妈妈,也不必是完美的妈妈,刚刚好就可以了。武汉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把温尼科特的“刚刚好妈妈”翻译成“60分妈妈”。 所以生命早期,如果能降临到一个持有“抱持”理念的家庭,毋庸置疑,孩子是幸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这里特别强调了“体验”两个字,他认为思想是体验的镜像。 所以,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孩子的体验如果是美好温暖的,思维模式自然就积极阳光;反之,体验如果尽是黑暗与冷漠,那么孩子对世界对他人一定会充满敌意与怀疑。 心理学可细分为三大流派:“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行为。”但无论哪个流派,父母或重要抚养他人的教养模式及提供的成长环境都是对人格行塑的核心要素。 那么,那些“很是要强,从不示弱”的女人,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种原因:从小成为了父母的“父母”。 父母的内心不够强大、自卑、没有主见,遇事焦虑、恐惧、哭哭啼啼抑或逃避。 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觉察到深深的无力感,于是暗自下定决心,余生要做父母的精神支撑,在日后的岁月里,孩子主动承担起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 这样一来:父母内心没有长大的小孩,也顺势让孩子成为了自己心灵的父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模式被固化,成年后,继续沿用到自己新的生活、工作与人际中。儿时的体验告诉她,如若不够强大或轻易示弱,就很容易遭受嘲笑、欺负甚至挨打。这其实也就变相地暴露了孩子“内心严重地缺乏安全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讲:人人都有爱和归属及尊重的需求,无关乎年龄与性别,是人都会有。 所以,为了赢得尊重与爱,童年的体验就在时刻提醒着她:自己的人生必须自己掌控,不可依赖他人,甚至起码的求助都不可以,向人求助就意味着示弱,就代表自己的无能与低自尊。 第二种原因:成长环境及教养模式较差。 (1): 有些家庭还处在“求生存”的状态,为了生理的需求,仅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求生上,已经没有多余的心力顾及孩子的需求。 于是,孩子的“情感与内心需求”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就容易形成回避型的依恋类型。 此时,带给孩子最强的感知:“我不够重要,不被人喜欢,没有任何价值。” 成年后,人际关系上就会表现冷漠,不怎么合群,形象上带给人的感受既刚又硬,对于自己无法应对的问题,宁愿放弃,也很难求人。 (2): 更多的家庭虽然是“在生活”,但父母自身的情绪却不够稳定,认知有限,视野不够开阔,而且人还固执。 这样的父母多属“自动批判型父母”,当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不是先安抚情绪,而且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该有的应对模式。 父母心情好,孩子赶上过大年,躲过一劫,不会在父母狂风暴雨般的情绪下狂轰乱炸;若父母心情不好,孩子只能自认倒霉。 而生命早期的孩子,既没有能力又没有资源,加之对父母无限的忠诚,多半的孩子会选择被动接受,不作任何反抗。 于是,在这种教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会形成“矛盾焦虑型”依恋关系,对自我持有怀疑态度,不自信。 父母情绪的起伏不定,让孩子捉摸不透“自己到底是好还是差”,所以孩子长大后,为了避免不好的感受再次袭来,他们多会选择自我强大,总是扮演女强人或成功男士的形象。以至于在时间的推移下,周围人也忘记了,他们也需要被爱、被肯定和被认可。 这种固化的心理,也让自己迷失在了假象里,直到有一天,淤积到一定程度,内心的委屈与伤害如同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此时的自己才可能作出觉察抑或毫无反应。 成年后,特别在亲密关系中,有了这种心理的人,为了验证爱的真实性,一生都在不可理喻地求证中度过,直到婚姻解体。 比如:查手机、盯梢、质问、哭闹、冷战等,都是“焦虑矛盾型”依恋类型的人,为守护亲密关系的惯用手段。 面对解体的婚姻,她们“自我实现的预言”再次得到强化,于是,人生就在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里打转。 总之: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特别要强,从不示弱”的女人让人心疼。 改变命运首先是接纳与自我和解,接着自问想要的美好人生长什么样,通过想象将关注点超越问题本身,进而改变对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心理学 #治愈系心理学 #情感心理学 #埃里克森 #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 #我本来没有那么要强的



评论:
小石: 很早就学会做自己父母的人,是被迫长大的(虚假的成熟),做小大人的内心是很悲哀的,尤其是早期很脆弱很无助,不知温暖为何物,防御心理很强,所以说话做人比较钢铁,细节上不够柔和充满了脆弱。 对生物学的父母充满叛逆(不信任),只有爱才能唤醒爱,别拿道德绑架我,我不听。 自爱这门功课,成年以后也是可以自己学会的,爱他人也可以学会。 幸好幸好,爱可以后天习得。 习得性无助→也可以习得性有助(分析种种错误观念→植入正确的自我发展、家庭关系、亲密关系的模式) 多多学习,多多练习,把心胸放宽,包容过去,和自己和解,努力成为真正的有情的强大的成熟的人。
江西宜春樱木: 切
🐙: 复刻版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