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知知发布时间: 2024-05-10 21:37:55 浏览:4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人们习惯性的“盲从”是好事还是坏事? 明朝学者夏良胜在被嘉靖帝贬到辽东的日子里,写了一部《中庸衍义》,相当于对儒家四书之一的《中庸》注释和推演讲解,例如《三国演义》是对《三国志》的一种推演。 《中庸》中有一段话,分析“诚”的意义,在《中庸衍义》中,夏良胜对此做了一段摘引,讲到秦朝之所以灭,原因就出在公孙殃这里。 为什么呢? 这里面要讲一下商鞅变法后期发生的一件事情。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公孙殃变法10年,渔论逐渐扭转,有人开始歌功颂德,结果被公孙殃放逐到边境,从此秦国人再也不敢点评法律的好坏了。 这个用意和“徙木立信”的目的相似,意思就是上面是高瞻远瞩的,在下一盘大棋,你们这些鼠目寸光的小民只要闭着嘴照做,自然会有好处,任何人只有遵纪守法的义务,没有点评法律的资格。 这种制度对后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时隔几代之后,吕不韦将《吕氏春秋》的书稿贴在咸阳城门上,赏重金求改字无一人敢改;到了秦二世,赵高指鹿为马,明明那么明显的差异,仍然没有一个大臣敢发表意见。 那么问题来了,延续了这么久的“盲从”思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讲,盲从确实是我们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生存技能,想象一下在一个原始部落里,部落成员对首领的服从度越高,生存优势也越大,但是当社会规模从几十人扩展到几十万人甚至更多之后,决策就很难去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利益了,一方面决策潜在利益牺牲者的数量会变多,而且一旦某个重要决策发生失误,盲从就会把整过推进深渊。 所以这是亘古以来需要面对的难题,一方面意见越少,效率越高,只有高效,才能应对高压的竞争;另一方面,意见越少,纠错能力就越弱,一旦失误,就会万劫不复。 所以在历史上的各种体系里,穷兵黩武可以作为应急手段,很难作为长久的策略,也就是所谓的“逆取顺守” 你对此有何看法? #历史 #文学 #资治通鉴 #熊逸



评论:
头发都去哪了: [捂脸哭]你一说商鞅,我就想和你讨论一下
愚人: 津巴多监狱实验,电⚡实验,阿希实验,这都或多或少说明环境因素导致各种各样的服从。稳定的系统里要有一定的“纠错”“修复”机制,但是不论系统纠错再厉害,还是会有“错误累积”,造成系统性的崩溃。[狗子]
作者: 来呗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