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知知

    少年期是6-12岁,在这个阶段开始进行9年义务教育,大脑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开始参与到群体关系中。 因此孩子能够遵从适应的同时不过分压抑克制自己,让自己足够的自信用勤奋对抗自卑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成绩也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 孩子可能会出现学习不够专心,生理和心理部分的羞耻问题,很多同学会因为羞耻,不敢举手,不敢去公共厕所等等 在生活中被要求过度严苛的孩子会发展出刻板的症状,往往是完美主义的前兆,比如洁癖,这个时候就要观察孩子是否有自我苛责的现象。 在少年期是否被要求的很厉害,家长是否足够宽容,是否给孩子足够的信任、保护和支持,是与他的成绩息息相关的 #教育的本质 #正确而深刻的教育 #心理疗愈 >>阅读更多



用户:知知

    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中午是两条腿,晚上是三条腿? 答案是人。 幼儿期是1-3岁,是孩子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孩子开始发展出客体关系,能否去信任他人的重要阶段。他开始认人,认识到母亲与自己是不同的客体,孩子通过与母亲的沟通开始了解自己,就像照镜子。 孩子哭了妈妈会问你是渴了吗?饿了吗?还是想妈妈了? 另外孩子开始学会了控制,不再是像婴儿一样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上厕所就上厕所 这个阶段当中,开始产生规则,如何去培养和训练孩子对规则的适应是很重要的,如果规则限制很严苛,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如果规则足够弹性和温暖,会让孩子更舒服。 孩子也会体会分离,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可能会产生分离焦虑。 边缘型人格的产生,就是在这个阶段发生了心理创伤,需要在后期的关系中得到很多很多的补偿才能够得到满足 #心理疗愈 #育儿教育 >>阅读更多



用户:知知

    情绪稳定,真的可能吗?情绪化,也许不是你的错。 现在有个非常流行的词语叫“情绪稳定”。工作中要自己保持情绪稳定,找对象要找情绪稳定的,等等等等,可是我们真的能保持情绪的绝对稳定吗? 研究表明,情绪是人进化的的产物,是哺乳动物特有的本能,是与社会互动重要元素,比如我们和siri,小爱同学讲话,他们也能做回答,但是他们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没有情绪的反应。 情绪是对方什么都不用说,也可以通过脸上的表情感受出来,如果没有情绪,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了交流; 它就和音乐一样,是我们能看得懂,感受到,是跨种族的。 情绪的产生引导我们做出反应只有0.004秒,外在刺激让大脑产生认知是0.4秒,情绪比认知要快100倍 猫猫狗狗恐惧会哆嗦,情绪是和生存息息相关的,愤怒血液会往上走,害怕血液会往下走。当对面的人朝你做丢东西的手势,你的第一反应是闪开,之后才会发现其实手里没有拿东西。 所以情绪不是靠意志力和认知来控制的,我们经常听到说“不要难过啦,不要生气啦”这样的话,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不产生情绪,是不可能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要做情绪的奴隶呢?也并不是这样的,当我们产生了情绪,是可以尝试自己调节的,那些所谓“情绪稳定”的人,可能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也可能是习惯性的掩饰或者忽略,我们要从多方面辩证地去看待,不需要一味追求苛责自己没有情绪,“情绪稳定”,而是尝试去觉察、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情绪管理 #情绪稳定的重要性 #心理疗愈 #心理探索家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