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一朵叫花的小花发布时间: 2023-05-19 21:15:00 浏览:3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今日阅读有感 唐太宗贞观时期的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乃唐高祖李渊次子,发动“玄武门之变”而继承帝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在位23年,大唐帝国政治修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统治集团 唐太宗李世民周围聚集了一批良臣,如魏徵,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𪟝,长孙无忌,王珪,温彦博,虞世南等,构成贞观统治集团。 这些大臣大都有着丰富资政阅历和政治实践经验,同时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而且贞观统治集团君臣和谐相处,具有强韧的政治向心力。李世民深知“人君必须忠良辅弼”,才能够“身安国宁”,所以他要求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 贞观统治集团内部强大的政治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创建“治世”提供了条件。“君臣遇合”是自古以来公认的理想君臣关系,贞观统治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政治理想。 以隋为鉴,居安思危 贞观统治集团的成员原本是隋朝臣民,他们目睹了隋王朝的二世而亡,这成为他们思考和确立治国方略的重要镜鉴。 李世民君臣从多个方面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首先,君主不能纵奢无度。李世民承袭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出“国以民为本”,把民视为国家和君权的根基,这正是贞观统治集团的高明之处。其中“重农”、“以农为本”是李世民治国方略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太宗即位后切实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限制了士族、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垄断。与此同时,推行“轻徭薄税”政策,并把省徭赋的目的放在使民富足上。 其次,要广开言路。古代中国,政治决策的随意性很大,最高决策权几乎完全被皇帝垄断。李世民意识到以往统治者对“谏”的错误态度,他要求群臣如若看到自己有过失,必须直言规谏。 谏议思想是儒家的传统理论,目的是发挥和提升统治集团内部的自我调整能力,贞观君臣将这一思想用于政治实践,成为中国历史上进谏和纳谏的典范。 最后,要任人唯贤,“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贞观统治集团重贤思想有三个最为突出的特点: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用人所长。 李世民把“贤能”与否,作为考察与任用人才的唯一评价标准。用人所长,也是李世民用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贤才”标准将人才选拔上来,是其用贤思想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用这些人才、如何委以最适合的官职,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法治建设 李世民贞观统治集团十分看重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在这一期间,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法治体系。 1 立法注重公平,稳定,宽简。 李世民认为君主立法的关键是摒私而立公,而且法令应保持相对稳定性,不可多变。关于法制宽简,李世民提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2 克制私情,带头守法。 李世民比较重视守法,避免以主观意志来取代法令。正是由于他能带头守法,强调法乃“天下之法”,才出现“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的局面。 3 严格执法,“一断于律” 李世民贞观统治集团十分重视赏罚对治国的作用,认为赏与罚是国家的大事,必须慎重。统治者要做到“一断于律”,赏不遗远亲,罚不阿亲贵。而且赏罚要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进行,这是汉以来德主刑辅治国方略的延续和实践。 李世民贞观统治集团在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合理部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儒家王道仁政的传统。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贞观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问题,最终无法摆脱人亡政息的历史命运。 #唐太宗 #贞观之治 #历史那些事

评论:
水中网月: 精英治理
热爱学习的宝藏男孩: 欢迎互关做书友。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