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北京酒窝哥发布时间: 2024-07-06 15:28:26 浏览:11 次 发布地: 北京市 天气: 晴 #北京土著 #70后 静:养静气,除躁气 《大学》有云:“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唯有心灵臻至宁静、安稳之境,方可洞察万物之规律,如此思考问题方能周全,处理事务方能完善。正如王阳明所劝诫:放松心灵,充盈的“天理”便会即刻呈现眼前。 心静,乃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幽居独处时的一种自然、平和之心态。静可察变,静能制乱。而躁则失态,动则生乱。炎热之夏,尤需静,心静则自然生凉。 炎炎夏日,人极易心浮气躁,内心怒火常因外界细微之事瞬间燃起,故而需要冷静,亦必须冷静,唯有冷静方能把事做好。 于浮躁之社会,诸多事宜或许皆令你心生烦扰,但需时刻警醒自身,保持清醒头脑,切勿随波逐流。 炎炎夏日,一人全身心投入静之状态,实则为一种自我修炼之历程,乃个人品性之修养、意志之磨砺以及心理能量之积聚过程。 长此以往,自身宁静之气必将与日俱增,浮躁之气则日渐消减,便能练就排除干扰、于喧闹中取静之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之定力,达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境界。如此一来,当大事、急事、难事及各类突发事件降临时,方可做到气定神闲、沉着冷静、从容不迫,从而有效应对。 闲:养闲情,得清凉 “绿杉蓁蓁荫酷暑,翠叶荣荣滤燠风。若得三伏闲情在,便有清凉藏心中。” 在古代,人们视伏日为恶日,不宜外出做事,理应闭门在家,“伏”而藏之。整个三伏期间,宜伏不宜动。正如古人所言:“长夏少人事,官闲帘户深。”养生莫若养闲,于三伏天获取清凉的绝佳之选即为闲情。 现代人或许缺房、缺车、缺伴侣、缺成功之事业,然而更为稀缺的应是缓解生存压力的闲情。闲情实乃对抗浮躁的有力武器。 实则,人与人之差异在于业余时光,一人之命运取决于每晚 8 点至 10 点之间。在这每晚两小时的黄金时段,你在做何事?是饶有兴致地陪家人观看冗长之电视剧,还是沉浸于步步升级的电脑游戏?是在灯红酒绿中忙于世俗的吃喝应酬,还是与朋友联络感情、拓展人脉?是安抚躁动之心,静坐室内,反省反思,亦或是读书学习、修身养性? 你的抉择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决定着你的命运。推而广之,在酷热烦躁的三伏天,一人有无闲情雅意,亦决定着心中存有多少清凉。 约三两好友,寻一绿荫环绕的郊外池塘垂钓,于微风中静心等待鱼儿上钩。或者手摇蒲扇于屋檐下读书,将一杯粗茶品至最淡。再或者前往茶馆听听书、看看戏,于清晨或傍晚时分游园、散步,在草木之间呼吸清新空气。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内心安宁,四季皆为好时节,更是绝佳之修行。 雅:养雅气,祛俗气 炎炎夏日,吹箫抚琴、吟诗作画、品茗闻香、赏花插花、登高远游、对酒当歌,自是清凉惬意,雅趣横生。 培养自身雅气,能够增长知识,明晓事理,修养品性,褪去俗气。眼界得以开阔,思想趋于深刻,精神更为崇高,举止愈发高雅,从而提升做人与处事的层级和魅力,令知识释放出无穷力量。 和:养和气,消霸气 明代洪应明曾言:“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处事平和,为人一团和气,不为无谓之争耗费时光,减少闲气,自会拥有良好的人缘和人脉,诸事顺遂,易获成功。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气是一种包容之胸怀,是一种协作之精神,是一种团队之意识,是一种和谐之氛围。和气既是一种外在之形态,更是一种内在之修养。和气之人方能与人和谐相处,方能合作共事,方能成就事业。 和气之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原谅失败者之心,关注成功者之路”,处事圆融得当,待人宽严适宜。 和气之人,热情而不矫揉,忠诚而不虚伪。内不自我陶醉,外不轻视他人,施恩于人出于真诚,而非借他人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真心做人。 在流火般的伏天,只要秉持心灵之清净,养好静气、闲气、雅气、和气,远离物欲,放下纠结,便会发觉夏天亦能如此清凉。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