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千鸟寻发布时间: 2024-05-16 11:35:16 浏览:0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三国 #诸葛亮 #出师表 简单剖析下诸葛亮为何大业终难成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很难想象,诸葛亮上表刘禅,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为的那种复杂心情,肩上的责任和压力非一般人能背负,归根结底是为了一个梦想,一个承诺,所以他会是一个伟人 但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诸葛亮能完成梦想的概率几乎为零。即使不任用马谡,罢用李严,采纳魏延战术最终成功的可能性依然渺小 从三个角度分析 第一:谓之内~天下是要靠道、天、地、将、法来得的。道是必备条件之首,是军民一心,是政治,是国家综合实力。对比当时国力,蜀汉100万人口,10万兵;曹魏500万人口,60万兵。差距之大,用以卵击石来形容也不为过。何况军民并非一心,李严谎报军情,小人谗言不断,内部政治局面复杂。还有后继乏人,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 第二:谓之外~除刚提到的道天地将法五事还有七计共七个科目的力量对比计算,分别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打完分一比,曹魏几乎占据了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 第三:谓之人~诸葛亮跋山涉水,不停作为,将士疲累,士气很难高涨;司马懿拖而不为,以逸待劳,高挂免战牌。不是司马懿够奸,而是他通过兵法之“计”把诸葛亮“计”得死死的,算准诸葛亮的粮食能吃到什么时候,每次不跟他打;摸清诸葛亮每日饮食起居,就知道对方命不久矣,放着心跟对方耗。反观诸葛亮,几乎没有任何胜算也不停作为,加上抑郁不得志,不停内耗,最终把自己活活累死。才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千百年来多少人心中的意难平 可能有人会说历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案例。怎么到诸葛丞相这就不行了呢?我们确实听到或看到一些通过奇谋巧计以少胜多的战斗故事。纵观中国几千年,大小有过成千上万次仗,事实是以少胜多的案例屈指可数,说白了:特小概率事件。只是大部分以少对多被团灭的事件并没有流传而已,大概因为老百姓喜欢听振奋人心的故事罢了,造成了幸存者偏差。所以最后,出祁山伐中原,我们记住了马谡、李严、黄皓、刘禅等人的拖后腿,也是为我们心目中的智慧偶像找到大业终难成的台阶 当然,诸葛丞相如能放下执着,不急于图快,而是休养生息,把身体练好,争取活得更长,把国家治理富足强胜,教育好下一代传承下去,用耐心来等待胜势,也许会有另一番传奇的历史故事 自古以来,中国兵法始终是以多胜少之法,以强胜弱之法,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逻辑。沿用至今颇为受用,依然激发思考,予人启迪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