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罗伯特·卡帕 从回到家中。处理完琐事,一口气把文字部分的368页的壮士中国行—《余纯顺风雨八年日记选》翻完,才发现姿势都没换过。这状态已经很久没有过了,第一虽然书一直在读,但是很久没有保持这种高度集中的专注力。第二虽然书一直在读,但是最近读的都是些比较费脑的大部头,边读边想,边读边查,收获是不小,但是却没有那种一气呵成,只为读完,不求甚解的爽快感。第三是一种回忆。感觉回到那种和同学上下午交换,花一份钱,看两套武侠的岁月。 人性从来是复杂得多面体,读书也亦然。书中的每篇日记其实都很短,余纯顺的文笔也无法写出他走过的壮美河山,甚至就只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简单流水账的堆砌,即无文采,也无思想的深度,到是诸如“我踱进潘庄一家小饭馆,店主请我吃了半斤北方烩饼,一份辣豆腐,还请我喝了一瓶冰啤酒,算账时,店主硬不要我钱”“鱼永嘉县桥头镇桥东北大街8号理博电子钟表贸易公司经理黄天候,他主动带我寻定旅馆,为我付房费”这类吃住的记录,又或“经费的不足,原本预算的5元一天是无论如何不够”“莫乡乡代表政府赞助我30元”“我身边仅剩300余元”“我从西宁出发,以250元走新疆,这无论如何不够”这类吃住,算账的文字随处可见。可就是这样一篇大白话的堆砌,却让我一口气看完。真实就是一种力量,一个普通人用他平凡的文字,记录了8年多徒步中国的1500 多个邮戳,就足以让人感动。正如卡帕说的那样,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只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正如壮士逝去后,一段文字记录的那样“上海好久没有出这样的人物了,尽管上海素有冒险家乐园之称……上海人一向以务实著称,以循规蹈矩著称,做每一件事都需要瞻前顾后,左斟右酌,即讲究它的眼前利益,又追求它的终极目的;又追求它的功利目标。……现在有这么一个奇男子跳将出来。坚韧不拔地在祖国大地上走了八年……”。我想这哪说的是上海人细腻敏感,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思虑有余,行动不足,不就是缺这样一股清流? 反正俺是做不到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愿意读之,记之,干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