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winkle发布时间: 2024-11-25 15:57:00 浏览:27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那天看完电影《好东西》内心很受震撼,内容比题目更深刻。通过看似幽默和日常的片段,实则是背后关于社会、人格和心理的写照。而不仅仅是一部讲爱情和女权的电影。是最近不可多得的好片子。 主线围绕三段关系展开,王铁梅和小叶的友情,小叶和胡医生的虐恋,王铁梅和小马的感情。 如果不懂心理学,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一半搞笑一半爱情的剧情片。 而我之所以欣赏这部电影的深刻,是他对于人物灵魂和人格的刻画都非常的到位和真实。 这一点看似不刻意塑造而又十分精确体现,实在难得。 王铁梅和小叶的友情通过彼此救赎,达到了一个升华。 铁梅一个人带着女儿,工作生活一肩扛,有大女人的强势,看似强大稳定的内核,属于独立型人格。但实则焦虑敏感,被社会属性所绑架。 小叶漂亮感性,恋爱脑爱撒谎,从小母爱的缺失,对自己缺乏认可,造成焦虑缺乏安全型人格。 王铁梅的一句,总要有人和你说句对不起,救赎了小叶多年尘封和压抑的灵魂。小叶说你不是我妈,表现出她对过往的释怀,在这一刻,小叶完成了自己的觉醒。 而铁梅问小叶,如果我做得不好怎么办?小叶说搞砸了就砸了呗。铁梅很惊讶地说,我本以为你会说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小叶说是的,但我不能再夸你了,什么才叫真正的好呢?你在按照谁的剧本而活?我希望这个剧本可以由我们自己定义。铁梅在人格标签被震碎的那一刻,接纳了自己的不够完美。 此时两个人完成了彼此的觉醒和救赎。 而小叶和胡医生的恋爱便是典型的虐恋。是焦虑缺乏安全感人格和回避型人格的宿命遇见。 其实恋爱有时候就是彼此感情和人格的一种投射。它除了靠眼睛,还有熟悉的气味,那种潜意识里一直延续的小时候最熟悉的感觉而找到彼此。 譬如小叶的焦虑缺乏安全感的人格,其实内核最熟悉的是习惯被忽略和想要得到肯定。所以她在胡医生身上找到了那种习惯性的被忽略的虐感和一直渴望得到夸奖的欣喜。 为什么说是宿命?在心理学上,我们在潜意识里寻找的另一半,其实是心里小时候最熟悉的感觉。 如果童年很幸福,那你寻找的会是一种能提供幸福感的伴侣。 而如果小时候习惯性被忽略,那可能寻找的是一种被忽略的而产生的熟悉感。毕竟我们在潜意识里一直在寻找小时候熟悉的感觉,得到这种关系才会让我们觉得有所谓的安全感,而不管这种关系是不是曾经伤害了我们,只是因为熟悉。 听起来很矛盾对不对? 因为缺乏安全感的焦虑型人格,有一半是善良的天使,而另一半却是受虐型人格,而胡医生恰巧就扮演了那个忽略她同时又给她肯定的施虐者。 胡医生的回避型人格实则渴望得到更多的新鲜感和各种需求,而又害怕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这种人格看起来是渣男,实则也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在此,不去评判渣男的好与坏,只想剖析这种心理问题。 而小叶的真诚和觉醒只后的独立,使得胡医生回避型人格的触角一次次的得到了安全感,而又被这种高位觉醒的离开震撼到了内心的最深处,从而选择回归。 最后说到铁梅和小马的这一段看似不靠谱的恋爱。小马因为从小缺乏父母之爱及家庭的温暖,非常的闭塞寡言,并且一直寻求母爱型女友,看似索取型人格却压抑了太多的情绪和渴望精神的释放。 他在和铁梅的相处中,看似被对方大女人的母性吸引,实则在这段关系里实现了自我潜意识里一直渴望释放的被需求、认可和作为独立人格的魅力展现。所以他超越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索取型人格壁垒,实现了自我能力的体现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而作为本片的大女主,王铁梅心理内核十分坚定,属于妥妥的独立型人格。但她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作为人可以存在的缺陷和无助。在和小马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撕下自己的标签和世俗对自己的框架要求,最终升华到精神层面的自由。 当然,片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小孩儿,王铁梅的女儿。她从一开始的胆小懦弱,不敢说自己想要什么的小透明存在,通过对生活的探索,对朋友的体验,开始变得勇敢坚强。最终获得了一双发现这个世界真实的美和可以看见自己的眼睛。 所以我真的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无论从片中用录音的片段通感出生活的琐碎,还是用看似行云流水的拍摄手法体现平静背后的波澜壮阔。 其极高的艺术表现手法可算化腐朽为神奇,领人走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现实照见自我,全片不谈励志,却让我看到有温度的热爱和愿意为之积极的生活渴望。 朴素中体现大爱乃为智慧,为振聋发聩直击心灵的好电影,推荐一观。



评论:
巧克力: 我也去看看,这么好呢
京墨: 这观后感写的 才女啊👍
七月的风: 懂心理学的人,另一伴会是什么样的?完美的人?没有?也是懂心理学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