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风清扬丨前华为高级工程师发布时间: 2024-05-28 14:37:16 浏览:96 次 发布地: 临沂市 天气: 晴

        最近一直忙于出差,闲暇之余,朋友让我推荐几本关于爱情书,说自己的闺女大四了,谈恋爱了,回家后常常发呆,他和妻子不知道如何和闺女交流,于是问我,思来想去,我觉得写爱情的神书,让人瞬间清醒的,只有《包法利夫人》 因为我曾经读了三遍 头一遍,当爱情小说读,爱玛的三次爱情——一次婚姻,两个情人——细腻深沉,让人心疼、心寒。第二遍,当文体小说读,折服于小说浑然天成的结构。第三遍,当女性小说读,我想比较一下斯嘉丽、苔丝、安娜•卡列尼娜她们幸运的区别。 这么说吧,爱情小说很多,《霍乱时期的爱情》这种,号称包括了所有爱情,其实是浪漫的;真正的爱情,除了初遇的疯狂心动,接下来时光,多半是厌倦,是绝望——《安娜•卡列尼娜》《苔丝》《飘》都是如此,而《包法利夫人》是其中最让人清醒的。 爱情很美,当然!爱人呢,看上去很美而已。 爱玛是乡村女子,家庭教育几乎没有,小说读得太多,以浪漫为人生追求。初嫁包法利,婚后枯燥、乏味、单调。于是先出轨罗道尔夫,后委身莱昂——这两个男人,部分地让她体验到了小说中的浪漫,又因相似的厌倦和恐惧(恐惧于爱玛的狂热)先后抛弃了她。 “她喜欢大海,只因它的惊涛骇浪。”平静不是爱玛的追求,如果可以,她希望永远燃烧,永远在波浪的顶点。 “每一个微笑都隐藏着一个厌倦的哈欠”,再疯狂的浪漫,也以单调落幕,以厌倦收场。爱玛在哲学层面上看破了这一层,加之平日里消耗无度而负债累累,于是服毒自杀。 这是小说的基本线索。 爱玛死于负债,死于道德压力(小说点到为止,没有细写),更死于察觉到浪漫之不可能后的信念幻灭。末尾这一点,让爱玛的自杀有悲壮意味,基于她对丈夫和情人的鄙视,她几乎是怀着骄傲走向死亡的。 所以,爱玛区别于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的自杀有偶然因素)、斯嘉丽(如果爱玛不死,也许会走上斯嘉丽的坚韧之路)或者苔丝(苔丝手刃情人,因为还对爱情有浪漫想象,爱玛却已看透一切)。 在人生末路,爱玛如果略微回头,适度忏悔,丈夫便会宽恕她,和她一起承担,但这是爱玛不能接受的。因为那意味着,在今后的夫妻关系里,她所看不起的丈夫将占据优势。 爱玛宁可走向毁灭,也不愿忍受丈夫宽宏大量的千钧之重。 这是爱玛的刚烈,也是小说的深度所在。 这样的刚烈,“我命由我”的强烈主体意识,在让人清醒的力度上,比《面纱》的凯蒂要强烈得多——凯蒂让人清醒,因为她完成了成长和净化;爱玛却没有,也不可能有,她走完了她充满局限性的一生。正是局限性,让她可敬、可爱,也可怜。 #推荐一本好看的书 #情感 #好书推荐 #宇淼科技









评论:
Souler: 深刻
安 澜: 哇,竟然跟我如此相似
莒共品131993: 你看红楼梦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