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社会发明的! 但,你的痛苦是真实的
一、疾病的发明史:社会如何制造“病人”?
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指出,“健康”和“疾病”的标准从来不是客观的,而是随时代变化
19世纪,女性“歇斯底里”(hysteria)被归类为精神疾病,今天我们知道,那是女性情绪被污名化的结果。早在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Ⅲ)》就删除了“歇斯底里”条目
20世纪中期,同性恋曾被列入“精神病”名单,直到1973年才被移除——不是医学进步,而是社会抗争的结果
2025年的今天,ADHD等词大火,你是否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被诊断为“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等疾病?但为什么人就必须有一样的注意力分配机制呢?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种特质、一种天赋、也可能是一种挑战
在精神病学的历史上,诊断标准曾因政治、经济利益而被修改。“疾病”的定义,往往反映的不仅仅是科学的发展,更是权力的意志
二、医学让我们关注身体,却往往忽略痛苦背后的社会结构
医学倾向于把痛苦归因到个体身上。但福柯提醒我们:痛苦从来不只是生物学的,它可能是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是政治的
• 一个被裁员的人被诊断为“抑郁症”,但他的痛苦可能更多源于社会的不安全感
• 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时,有没有人想过,他的“症状”可能是因为现代教育体系根本不允许孩子们自由奔跑?
三,看到痛苦背后的社会结构,更要看到痛苦的真实
每个人都面临着独属于他们的痛苦,往往是不能简单被贴上某个疾病来定义的。每个痛苦都是真实的、独特的,需要被他人理解、被接纳,也需要社会为之改变。
最后:我们该如何看待“疾病”与“痛苦”?
1. 警惕“过度医学化” —— 当所有的情绪都被诊断为“病”时,我们可能失去了理解人生的更复杂方式
2.批判性思考医疗体系 —— 问自己:谁在定义“健康”?谁在制定“病”的标准?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3. 需要对痛苦的多元解释!我们不是为了批判医学,不是为了劝告来访不吃药。相反,吃药是一种自我关照的方式,帮助来访更加稳定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诊断背后的,人生的复杂和痛苦,要呼吁他人、社会理解和接纳痛苦,并为之改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