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不達義】
詞不達意,辭不達意,辭不達義,這三個詞如果出現在語文考試,可能有對錯之分,但衹是看字詞組合,三種都是合理的。
古人沒有視頻和音頻記錄設備,所以要描述一件事情就要靠文字記錄,甚至是口口相傳,文字無論如何描述總是沒有視頻身臨其境,所以對於古書上的文字記錄,往往每一個讀者都有自己的想像和理解,無所謂誰對誰錯。
古文惜字,很多話都是點到即止,讓讀者自己想像去吧,這樣就會令同一句話,在不同時代,在不同文化,在不同領域的解釋都不同,但很多時候,多種解釋又都能解釋得通。書是沒有正解的,衹要能幫助理解,就是有作用。
詞和辭是不同的,這裡的“辭”可以看作是動詞,就是寫文章或者是描述,如果一個作者的功力不夠,“辭”就很難完全表達他心裡所想的意義,文字表達不出來,讀者就更難完全理解,所以這樣的文章衹能算半篇,在圖書館里,其實大部分都是“半篇文”。
文章的另外一半,需要讀者自己去補全。補全完就是一本完全屬於自己且獨一無二的書,而且這本書還是“活”的,第一次讀是一個意義,十年後第二次讀可能就是新的意義,辭還是那些詞,書是固定的,人卻是活的。
古代有一本秘笈,祖師爺寫完,師傅教徒弟,三代以後招式已經走樣,五代以後就剩一個招式名稱,十代以後就成了傳說,字都在一個沒變,卻再沒人知道是什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