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辰发布时间: 2022-08-30 23:23:10 浏览:1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大道无情,长养万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容万物,可纳百川,水不争不扰,善养万物,人应如水一般善融万物、接纳于世、顺势而为,不必与之争辩、争斗,顺于万物而利己,万事可成 水虽不言不语,不争不恼,不干扰任何人行动,也不阻止任何行为。可它却养活了成千上万生灵物种,接纳所有人和万事万物。 天地生万物养人,如何看待天地,便是这世人如何与这世间共存之法则,天地创造了水,自此便有了世间千千万万的生灵延续,它不会因任何因素所改变自身所行,更不会停止流动,也不会因外在对它做出的改变,便停止保持自身形态,更不会因杂质便失去自身本质形态,它同样还可以融入于任何环境,变化成适应不同环境的形态,水会随任何环境需求变化成适应之物,去接纳所有,顺应所有,以不变应万变,动静结合,进退自如 大道无情,就如同天地间,万事万物存在的自然规律法则,天地间无形的自然界限,各种条例条规以及生灭无常,是没有任何情面和道理可讲的,自然不会因为任何一种存在影响,便改变自身本质形态或行事,也不会因任何事物的发生,便停止规律运行,行使四季变化和生老病死,因果变化等行为 固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虽无情,却又非不留活路,独断专行,它一视同仁万事万物,不会以自身喜好行事,更加也不会因他人好恶,而改变所行,善因善果,恶果自尝,因果变化,皆有定数。如水一般,不讲道理,只讲规则,水即使被放入容器充满杂质,颜色形态变了,但其本质形态却从未丢失,流入江河,即使飞沙走石各种障碍存在,它依然不会停止流动,只会顺流直下,虽有停滞,却从未有任何能将其阻止,人人都不关注在意它,却又人人都离不开需要它,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水至清则无鱼”本义是干净澄澈便无杂质,可世人皆知其表,不知其义,此理本是形容忠良之辈纯粹无暇的赤子之心,时常慎独保持良知,便无惧流言蜚语及心术不正等小人,干净澄澈不受世俗污秽所干扰,本是求真心境,可这若是万事太过干净澄澈,那便是读进去了些许,远未读出来,人在深山中,见山不见人,还不算好,便失去了本义的妙处所在,做人呢不能太聪明,聪明人呢往往死得快;与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议论别人,也别老是揭别人的短,因为这样就会很危险。做人呢千万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个普通人还是公务员,都得低调行事。 此理也是告诉世人,世间人心的源头清泉,如同流水往下走,经过人人脚边,故而不高,谁都可以低头弯腰,掬水而饮。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岂不美哉?若是事事苛刻,事事容不得沙子,含不下瑕疵,连最基本的容人共存,接世济人能力都不存了,你本事再高心气再高品德再高,又有何用?你不能存人接世,一味凭自身喜好善恶进行断定结果,只管自身干净,不论共存互利,世界和他人也不会接纳于你 水干净澄澈自然是可以洁白无瑕,可过于干净澄澈连容物能力都没有,就像人在社会这大熔炉还能生存吗?鱼儿离开水会死,在太过干净的环境中,缺少生存物质同样也会死,人同样不可能完全离开一个生存的圈子,水可能没有外物一样可以很清明透亮,但是却少了鱼儿这些与它共存之物的点缀,来展现水的魅力所在,人之所以可以比很多物种延续发展至今,正是因为容纳和顺应万事万物,适应其各种环境规律发展所致,水有了鱼儿才体现出了它的价值所在,人有了相处的接纳容人之心,这才有了自身价值所在 不以自己的道理去强求别人,身处世俗人间,比较高的道德,用来律己会更好一些。可曾想过,愿意多看看人家的好,便不至于钻牛角尖。 又要多知道些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才会知道别人到底是为何活得好,活得不好。 不知某个道理、某种学问的根脚所在,自然不知如何去以道理为人处世,故而字字千钧重的金玉良言,到手之后,已是破败棉絮,风吹即飘荡,无法御寒,到头来埋怨道理 道理在书中,做人在书外。万事莫走极端。与人讲道理,最怕“我要道理全占尽”。最怕一旦与人交恶,便全然不见其善,世人只看捷径,匪夷所思,殊不知真正的玄妙,在于悟得‘屠刀在我手’,是谓‘知道了恶’,世间百态,很多人为恶而不知恶,很多人知恶而为恶,说到底,手中皆有一把鲜血淋漓的屠刀,轻重有别而已。若是能够真正放下,从此回头,岂不是一桩善事#本心#儒释道#道学#良知 #三观 #哲理#心性修养 #处世之道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