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视角审视拜金主义现象,我们会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悖论:虽然"拜金"常被作为性别化的道德指控加诸女性,但历史与现实中的结构性证据表明,男性群体的逐利行为不仅更为系统化,还被赋予了制度性的合理内核。这种认知偏差本质上源于父权制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差异化规训。 从历史维度考察,自农业文明确立私有制以来,社会权力架构始终将物质积累与男性价值深度绑定。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将男性的人生价值量化为功名利禄,欧洲中世纪骑士阶层通过土地与爵位实现阶层跃升,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揭示的新教伦理更是将资本积累神圣化为"天职"。这种绵延数千年的制度性设计,使男性对财富的追逐超越了个人选择层面,升华为社会期待与责任伦理。 社会学研究显示,现代职场中男性对薪酬的敏感度比女性高出23%(世界经济论坛2022数据),投资决策中男性风险偏好强度是女性的1.7倍(哈佛商学院研究)。这种差异不能简单归咎于生物性因素,而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男孩从小被灌输"成功=财富"的价值观,成年后面临"养家者"的角色期待,其社会地位与婚恋市场价值直接与经济实力挂钩。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话语体系对两性逐利行为存在显著的认知偏差。女性通过婚姻改善经济状况会被污名化为"拜金",而男性在婚恋市场展示财力却被视为"实力体现";职场女性争取薪酬时常遭遇"过于计较"的指责,男性相同的诉求却被看作"有上进心"。这种双重标准实质是父权制维护既得利益的修辞策略,通过道德化女性、自然化男性的叙事,将结构性不平等转化为个体道德问题。

评论:
一一: 世俗的观念
Souler: 不用上升到如此高度,通俗来说菜市场买菜谁都爱挑新鲜优质的买,只是很多时候兜里钱不够无奈只能退而求其次,男女老少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