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为余驾飞龙兮 杂瑶象以为车发布时间: 2022-11-10 14:11:44 浏览:16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金陵访碑记——南京栖霞寺与明征君碑」 春游牛首,秋游栖霞,早已成为南京人的一个风俗。可是,回首一千五百多年前,那时的栖霞山还叫摄山,山上也并没有寺。至唐代,栖霞寺才成为江南最大的佛寺,与济南之灵岩,荆州之玉泉,天台之国清,并称“天下四大丛林”。要了解栖霞寺的得名和它的由来,就得从树立在栖霞寺门右侧的《明征君碑》谈起。 《明征君碑》树立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碑文出自唐高宗李治之手,俪辞丽句,属于当时最流行的骈文,这种文章在初唐四杰的文集中颇为常见,书碑者是当时的著名书家高正臣。此碑书体近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中的明征君指的是南朝宋、齐间的一位世族隐士明僧绍。撰文和书碑者规格之所以高,缘于明僧绍的第六代孙明崇俨以神道方伎之术获得了唐高宗的宠信。碑中所记事迹与《南齐书》、《南史》等大同小异,而关于明僧绍在各地的行踪,特别是关于他在摄山的隐遁,碑文的记叙则更加具体详实。虽然此碑所立年代晚于上述史籍,但由于唐高宗可能接触到最充足的相关材料以及明崇俨有理由也有可能向他提供家族史料,因此碑文的叙述应视为可信的历史记录。 按碑文的说法,春秋时代秦国大夫百里奚有个儿子叫孟明,其后代以名为姓,明僧绍就是他们的后人,这也是明僧绍姓明的原因。明僧绍是齐郡平原(今山东)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先祖在晋宋二朝为官。大概是天赋使然,明僧绍从小就对佛教哲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早熟的悟性,一生志在山林,做一个真正的隐士。根据碑文的记载,从刘宋元嘉到萧齐永明,宋齐两大皇朝至少六次征召僧绍出山,委以散骑侍郎、国子博士等要职,但却被他以各种理由或借口谢绝,这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名的高士,齐高帝萧道成屡征不至、累召不来的征君。他先后遁隐长广郡崂山(今山东青岛)、郁洲掩榆山(今江苏连云港)、摄山等地。其隐居之地均是山水胜地,其所到之处,以学行德业相号召,从者云集。关于他的人格魅力,碑文中记载了一些传奇式的说法,据说他在崂山讲学时,请益者千余,以至于盗贼都共结盟誓之言,不犯征君之界。 泰始二年(466),由于淮北四州沦于北魏,明僧绍随家族南下建康,升明元年(477),又随其弟明庆符来到郁州,三年后,他回到建康,选择了远离台城的摄山,修筑栖霞精舍,作为息心宴坐之地。摄山多草药,可供遁隐之士摄养延年,故名摄山。山中常有猛虎,随着人烟渐至,猛虎也就随之远遁,这在碑文中被描述为明僧绍德感万物的奇迹之一。永明二年(484),明僧绍去世后,他的次子明仲璋舍宅为寺,永明七年(489),法度禅师以栖霞精舍为基础,正式创立了栖霞寺。 #栖霞寺 #明征君碑 #唐碑 #南京



评论:
敏敏的艺术世界🔥🔥🔥: Oṃ Maṇi Padme Hūṃ~[玫瑰]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