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井
透水
渣滓山
这大概是煤矿区孩子们最熟悉的词汇。之所以对《青苔不会消失》有感触,大概因为开篇就在写矿工,而我,是矿区的孩子
我们是国有企业,社区沿着煤矿建立,大家的父母都在矿区上班互相认识。爷爷辈儿的人是开矿先锋,不断描绘着当年坐在井口喝小酒讲相声的开矿岁月。事故也有,也记得渣滓山爆炸人们四处跑的夜晚,下井工人久了都忍受着风湿类的病,可人总有着乐观的天性。即使是在我读书的时代,初中没毕业去读技校再回来工作的并不少见。爷父辈认为靠矿吃矿,可自然界远没这么慷慨
困难期煤矿发不出工资,又病急乱投医的投资建了大大小小亏本的买卖。可过年,街道两旁的树上还是挂满了彩灯,格外耀眼。我总说这叫“回光返照”
忍不下去的劳动力辞了职出去闯荡,被父辈们奉为的铁饭碗终究生了锈砸在了地上,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每次回老家,街上冷冷清清走着的老人小孩与小时候一放广播,骑着自行车的工人一哄而出的场景相比,还是觉得唏嘘
过年大概是厂区唯一热闹的日子,整年不见的人们互相询问着对方的出路。只是夜晚,彩灯不再有,路灯都不再有,烟火被禁,稀稀疏疏响声过后是一片漆黑寂静。这个曾经辉煌过的老矿区,终究被慢慢抛弃和遗忘…

评论:
Souler: 写得真棒!想到我以前住的水泥厂家属院,也是辉煌一时,一条街上应有尽有,现在人荒草旺
空运废话: 东西没了,可记忆还在,那些曾经我们会永远记得
心跳一赫兹: 那些荒芜了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