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Flowers for Algernon 2000
杰夫·布莱克纳 Jeff Bleckner
美国电影
仅看了2000年Bleckner版,Delrieux的电影版2006 没看,日剧版2x倍速看。
导演没什么天赋,但还是努力的在改编在忠实与创新间寻找平衡。影片将原著中以错别字标记智力层级的核心设计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查理手写笔记的字迹蜕变——从稚拙的"progris riport"到工整学术体再复归潦草——形成贯穿全片的视觉母题。这种文本形态与角色心智的同频演变,较之日剧版本通过演员表演区分智力状态的手法更具形式感。
在时空压缩处理上采用双线并置的叙事策略:实验室小白鼠的迷宫用时数据与查理认知曲线形成残酷对照。当查理智力如白驹过隙般攀升时,快速剪辑的黑板公式推导与书页翻动镜头,高帧率的速率制造认知爆炸的生理冲击,较之前在国内看过的音乐剧版用灯光投射流动迷宫的隐喻手法更显技术理性。但导演有点过度依赖特写镜头呈现智力衰退,不像舞台剧那样通过180度旋转布景实现面包店暖光与实验室冷调的空间辩证,艺术形式的不同,导演的天赋又有限,这个环境叙事的表现力的那样了。
与原著不同,铜制项链意象从查理母亲传递至艾丽斯的信物,最终随阿尔吉侬葬入尘土,构成了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情感闭环。此处精巧的设计弥补了原书中家庭线单薄的缺陷,不过也因过分强调物哀美学(不是日剧),冲淡了原著智慧离间了我和所有爱我的人的存在主义困境。当查理质问你们可曾把我当作人类时,镜头停留于演员面部而忽视环境扭曲,未能实现黑泽明式的外化心理技法,使得这一堪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诘问失却普遍意义。
技术层面最显著的瑕疵在于进步报告的影像化失败。书中文体随智力浮沉的设计,在这里成了字幕卡上的装饰玩意,没有通过语言节奏变化来塑造角色的张力,也没有精巧的视觉隐喻。高速摄影捕捉的眼泪坠落过程,虽精确记录液体张力变化,这种主题和调性的影片,太用技术理性手法,只会造成对情感毛边的过滤,恰如实验室布景刻意营造的白欲如鹅羽禁欲感,直接消解了伦理关怀主题应有的温度层次。孩子们说,实验室应该就是这么颜色的,可是打光处理的技巧还是可以有很多种体现这个环境本来就是白的可能性。在于对智力抛物线的物化呈现是视觉化处理的比较到位的地方,当查理发现实验缺陷时,镜头掠过多组重复拍摄的迷宫实验,每次机位与景别的机械重复,这是科学暴力的循环本质,也暗合原著残篇断简人生的终极隐喻。
看完电影的时候,老大说,查理变回原点时的眼神,比最初更悲伤,我问为什么呢?因为他尝过了光明的滋味。使得我不免又开始悲春伤秋开始多想,二战后的黄金时代,真的要过去了吗?老二说,如果科学家们真的尊重生命,为什么不让查理自己选择是否接受第二次手术?孩子们其实是很容易看明白这个世界的本质和内核的,只是我们作为家长,愿意不愿意跟他们共同的去面对探讨。当我们讨论查理母亲老年痴呆后哼唱的摇篮曲时,被伤害者终将成为伤害者,这才是理解的循环中最痛的地方。可是虽然理解越多越孤独,但理解本身已是慈悲了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