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山秋居客发布时间: 2025-01-18 18:05:47 浏览:6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在古玩界,宣德炉是一个传说。宣德炉真正的所指,是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当时用的红铜由明宣宗特令从暹罗进口,宫廷御匠和工部侍郎参研了五大名瓷的器型,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花了三年才最终制成。 因为要保证香炉的质量,用来制作香炉的红铜在明宣宗的命令下,必须精炼十二遍。炼一遍,少一些,十二遍下来,原料大约只剩下三分之一,最后还要加入金银等几十种贵金属。 所以,宣德炉不容易生铜锈,抗氧化能力非常好。若是一只保存得很好的宣德炉,流传到现在,完全可以跟新的一样。 当然,更神奇的说法是,真正的宣德炉用的是风磨铜。我没见过,现代的人应该都没有见过。据说用风磨铜制成的宣德炉,风吹过时,都得绕道走。听说这种铜对风会产生一种磁场,当风到达一定范围内就会呈现静止状态,只能从旁边慢慢“磨过去”。 用这种铜做出来的香炉,都是“一线天”——一支香插到香炉里面,点燃后,即使有微风拂过,香烟也不为所动,永远呈一条直线袅袅上升。虽然这可能神话了宣德炉,但也可以看出宣德炉的好,好到这种程度,风都靠不近它。 宣德炉是中国铜香炉的巅峰之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宣德炉甚至就是铜香炉的代称。但其实,首批铸造出的宣德炉一共只有三千只,此后便再也没有出品。 与雍正官窑仿明成化窑一样,后世的宣德炉,无论是什么时期的,款字永远都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但这个六字款暗藏玄机,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变化。 比如清中期嘉庆以后,“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德”的“心”字上面有一横。这有可能是当时为了避名讳,对于字体的一种特殊变化。 另外,嘉庆以后,特别是到民国,款字变大。落款外围的框,要比明代以及清早期的框大得多,字也要大得多,超过2.5厘米,典型的“小炉子落大款”。自宣德三年宣德炉问世,一直到明晚期,“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用的都是宣德年间大书法家沈度的书法。 沈度擅篆、隶、楷、行等书体,被称为“馆阁体”,明代时也叫“台阁体”。这是一种因科举制度而形成的考场通用字体,乌黑、方正、等大。这种字体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所以这时期的“大明宣德年制”的“大”的一横特别短,横上透出来的竖非常长,撇捺表现得比较夸张。 到了清初期康熙年间,“大明宣德年制”的“年”一竖很长,长到什么程度,这一竖的下半截,要占到与上面的字一样的长度,“大”字的一横夸张变长,但撇捺不过横。 除了字体审美法度的区别,还有字脊的区别。什么是字脊?宣德炉做好后要落款。炉子是立体的,如同印章雕刻有阴刻和阳刻的区别,印出来的落款是鼓出来的,鼓出来的部分叫字脊,凹进去的部分叫字膛。 明朝时期落款的脊很圆润,只有一个厚度,手摸上去没有分明的棱角。到了嘉庆时期,就成了尖字脊,一摸上去,特别扎手。 要是遇到上下一样宽的落款,不管书法怎样好,那都是假的。古时候款字用的是印章雕刻法,先用印石把“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刻好,然后拿一块蜡,烧热,把印章往蜡上摁,等到蜡凝固了,温度降下来,印章拎起来,蜡上就有一个立体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为什么不可能上下一样宽?因为如果同等宽度,印石拎起来的时候,字体就有可能会被损害。只有外细里宽,脱模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保持款识的完整性。如果上下一样宽,那就是用现代的机工技术拓上去的。#好物分享 #分享 #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 #分享生活中的可爱事物 #生活碎片 #生活 #冷知识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SoulReal知识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老师 #颜值最高的老师



评论:
小怪兽: 清.康熙仿的多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