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
钱
和同学们聊起来,感觉理工类的研究生,成果往往和钱有关,当然,导师的钱。且不论学校如何,有钱的导师会将所有的测试都寄出去(你却在学校的仪器面前忙碌两三天,得不到好用的数据),基本上节约了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你费尽心思与人周旋争取来的资源,对他们来说不值一提。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例,那么就来谈谈学校的区别。
好学校没去过,但资金,仪器设备肯定要强于双非,最重要的还是有专业的老师管理,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比如这两年很火的单原子催化剂(同步辐射),做这个之前,人们往往考虑的是自己能不能负担起测试费用(没钱,搞什么高端科研,低端的也是可以搞的,但目前这种怼数据量的趋势,还是很难的,除非,有出奇的创新点)。而我们这类学校,设备管理不到位,仪器维修资金不够,新仪器用了几次就坏,也没钱修,没有专人负责管理,只好让一部分学生负责,这也就成了一种资源交换,科研资源需要人脉去获得,一句我朋友,胜过千言万语。
只是当时考研没有这个格局,真想对三年前的自己说一句,你要么找个有钱的老师,要么就去更好的学校,钱,可以消除任何科研烦恼。我话说的绝对,但事情可悲的地方在于,大家觉得是不是这样
评论:
沈思: 同步辐射5000一次,一般是确认样品能够做出效果才会去送吧。
最爽的不是把测试寄出去,而是自己样品做完了,能够马上在课题组的仪器上测试,快速获得数据后进行下一步实验[狗子][狗子][狗子][狗子][狗子]
作者: 哦哦,疏忽了,自己组各类仪器都有是最好的了,自己可以学到仪器的操作,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精通之后,更可以合理“优化”数据[干杯]
沈思: 每次送样出去,不但要祈祷测试老师快点测完,还要祈祷对方认真测[衰][衰][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