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晓梦记发布时间: 2024-07-22 15:03:18 浏览:17 次 发布地: 北京市 天气: 晴

        《人类如何走到今天》 作者: 莱斯利·纽森 / 彼得·理查森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这是一本看起来讲故事的书。 有兴趣思考生活,陷入内卷,可以看看。书中将“卷”,称之为进化失控的状态。 类比于雄孔雀拖着沉重绚丽的尾羽,随时可能丢命。 教育被异化成追逐证书学历,多少人心理失序抑郁? 工作被异化成个人价值,多少人焦虑无望? 作者通过一种假设场景故事的描述,来展现作者对现有人类学社会学文献成果的联想。用最新的论文论述,来做了一凡推演推论。 历史一个是实物考古,另外一个就是讲故事。 每个人都需要在故事里成长。 气候变化而造成的严酷环境,可能迫使我们的祖先以家庭为单位群居。由社群中的众人合力抚养,儿童得以获取复合知识、专业技能,更善于使用和传达文化信息的个人幸存的可能性更大,随着代代相传,文化(相同的行为准则与思想)变得越来越重要。 “世道艰难之时,生活饱经艰辛和磨难,他们决定不把孩子带到人世。这是完全符合人性和人道主义的选择。” 世界进入了一个庞大的“社交”无障碍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是不是会逐渐趋同?当流行的文化,成为族群的发展的障碍,会演变成什么结果? 向左或向右,都是不同生活环境下,个体的“顺应”文化,这样的选择,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不是哪一种更好?更正确?无法评判。 以自己的心意出发,又有多少没有带着原生“文化”的印记? 所谓的自由是什么?是念书的自由?找工作的自由?还是被教育修正后,完全变成“工具人”的自由? 历史与终局是不是会惊人的相似?进化的尽头是相信体系与螺丝钉,还是回归到大自然? 书中的引论注释有52页,有许多都是感兴趣的内容。 比如这里的第05-18,关于人的行为与结果。 还有一段06-16是关于研究两个通过DNA分析,认为是姐妹的女子,大约5万年前居住在欧洲及西亚的古人类,姐妹的骸骨发现地,相距几千公里,(从漠河到三亚的距离)也就是说,古人类的交流交往,比我们原来的想象还要有趣的多。 现代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还有飞机与车子。那时候的人 ,语言与文字都说不清楚。文成公主入藏,三千多公里,有马有马车走了两年。 古人类的社交网络究竟有多广阔? 这本书只有三百多页,断断续续读了三周。有好几段内容觉得有趣,就录下来,以后可以听听。 关于本书的个人观点:“能帮助更多的人”,这个是每个人写在生存基因里的,唯有此,才是我们每个人真正存在的意义。 然后,有许多延伸的联系…… 记起来曾经看过的另外一本书,专业性强的书《人类的价值》。 [英] 罗伯特·博伊德,浙江教育出版社,副标题: 合作如何让我们成为强大的群体 原作名: A Diferent Kind of Animal: How Culture Transformed Our Species 文化在某些特定时期,会成为某些人的特权,会让群体不由自主地被蛊惑。 模仿、重复。 特殊情形下,规则的不明确,就使得别有用心的个体,通过一定的规范或文化操纵他人。 在思想自由隐藏下,文化是某种残酷争夺的“战争”本质。 群体文化的选择,决定了族群的生死存亡。 这本书涉及数据和引论辩论非常多,结论的指向可以有许多种可能性。 美剧《人生切割术》,现代的人们几乎24小时处于一种“工作”状态。 通过现代化的洗脑,让个体,内化形成自我剥削和个性压制。 能发神经和情绪失控,反倒是个正常人。会被视为异类。 早上刷到,科学大院,李启业的一篇科普《为什么这些蚂蚁总是工作,不想繁殖呢?我们模拟了它们的大脑才恍然大悟》,完全社会化,就真的只能如此了吗? #读书 #《人类如何走到今天》 #书评 #读书分享 #延伸 #帮助更多的人#思考 #失控 #人类进化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说说,一个有灵魂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