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读书打卡第20本
📚《寻觅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无的时代,这种虚无并不是物质上而是精神上的,恰恰是因为物质的丰富而导致了这种虚无,所有的一切都变为资本主义的质料,包括教育、艺术甚至是宗教和哲学全都不可避免的落入市场原则编织的功利之网中。
在这样的时代里,宏大的叙事逐渐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偶像崇拜”,比如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商界领袖等等。这一点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里面也有讲到,如何解决这种时代的病症,马克思很早就指出过,他犀利的的回答道“扬弃资本,推翻资本的统治。”
现代文明的发端可以说正是从西方哲学开始,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从宗教转变到理性,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现实世界的缺陷来自它跟理念之间的差距,所以世界应当被改造。这和中国哲学完全不一样,我们的儒释道文化所提倡的是“天人合一”,并不是去改造自然,是感性的。
这种“理性”后来演变为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催生了工业文明,然而世界发展到今天,理性构造的现代化信息化社会所造成的精神的荒芜和缺失似乎也让大众开始反思,所以我们会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国学,开始走近哲学,因为这种虚无感,迫使当代的我们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究竟为何?”,诸如此类的终极问题,似乎只有人文经典可以给出隐约的轮廓。这不正应了《道德经》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个理。
但我们也不必悲观,在宏大叙事消忘的当下承认自己的平凡,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假使你想成为一名英雄,那你不可避免是会成为“当代的数量的英雄,量的扩张上的英雄,也正与这个时代的根本的渺小相一致”。所幸的是,叙事并未停止,它们是一些小叙事。在无数的小叙事中,我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王德丰教授感性的说“背上一个小小的行囊,去做些并不起眼的小事。”
生命的意义或许在于寻觅,寻觅本身也是生命意义的一种。写到这里恍然大悟,这本书让我明白自己的内心冲突所在,这是它带给我的珍贵意义。
最后引用结尾的话作为分享的结束,“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摸到它,但我们可以想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