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没有梦想 何必远方发布时间: 2024-08-04 22:31:25 浏览:7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刚好一个月读完了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如果用两字评价:好书。跟一般的我想象中的历史人物传记完全不一样,我想象中里面应该会有很多文言文都叙述,生涩难懂,但读到后面,感觉是一种轻松写意洒脱,读起来不能说朗朗上口,但也比较流畅,如果不是过度纠结于里面的信件来往,日记内容等等。 说到曾国藩,关于他的事件可谓数不胜数、耳熟能详,剿灭太平军、洋务运动、天津教案等等,可以说他是充满传奇的一生,很多人都难以望其项背。 鉴于这本书的内容过于庞大,我就选几个我印象最深刻的点来展开说说吧,第一点我觉得毋庸置疑是曾国藩身上的一个特点:笨拙。这里我觉得不算贬义,恰恰相反,这是一个褒义词。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作为一个22岁以前,考取6次秀才,都未中地的别人眼中的“笨人”、被人嘲讽的对象,他是如何实现阶级跨越的,我觉得是勤。勤能补拙、勤以思考。曾国藩自己对笨,以及下笨功夫的好处有以下三点:1.没有聪明的头脑 就好比别人更虚心,更懂得付出;2.正式因为经历很多次失败,所以练出了自己的“逆商”,也就是自己的抗击打能力,这个在前期对战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他试图两次自杀,却最终战胜太平天国,让大清破败的国运,又绵延了60年可以体现。3.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遇到问题勇于面对,做事不留死角,这个也是在他攻破太平天国把守的一座座城池,用的“战壕法”可以体现,就是费时费力挖战壕把城池四周挖出战壕,层层推进,以至于最终阻断对方的补给,完成最终的胜利。 第二点我觉得是他反思行为。在历史上很多人都有自省的习惯,最近看过的日本的稻盛和夫、中国的王阳明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在一生中都有这样类似的做法。曾国藩从最开始初入官场,看不惯官场的官官相护、欺压百姓、为虎作伥,到后来天京内讧,他第二次被解除兵权,到再度出山,以至于最终赢得太平天国的胜利这些都跟他自省的习惯密不可分,他通过自省悟出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四个缺点:偏激,好名;公开批评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也提出了四点改进办法:做事心平气和,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多的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待人接物要更诚更敬,这个观点在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也有类似的描述,可见自省对一个人的帮助有多大。我们身处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生活快节奏的社会,如何让自己慢下来,去反思的问题,其实挺难的,我也做不到,很多时候都会去攀比,去贬低自己,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也做不对,很少静下心,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改进,没有时间去反思,这些都不是理由,恰恰相反,这些都算借口,所以,在自己闲暇时,去思考问题的根源,找到对应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一点是我在听王阳明心学,联想到这本书,突然想到的,就是你的理想决定了你看问题的角度。稻盛和夫在创立京瓷、拯救日航破产危机时,想到的是我如何通过这件事造福这个社会,而不是单纯为了盈利去做出必要改变,他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曾国藩的志向是成为圣人,他通过立功,统帅群雄,力挽狂澜,避免传统文化彻底毁灭,让清王朝都命运又延续了60年;立德,他以圣贤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道德修养几乎纯粹,毛泽东跟蒋介石都把他当成自己的精神偶像;至于立言,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他的书信、日记、家书至今都让普通人受益匪浅。 通过这本书了解了曾国藩这位大儒波澜起伏、壮丽广阔的一生,我描述的其实只是书中的一小部分,通过阅读,可以不断在看似毫不相干的书籍中形成联系,逐步丰满自己的内心,让它强大,内敛、看破不说破、努力在寻找自我答案都过程中更近一步。#读书#随笔#阅读 #给soul安利一本书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
说说,一个有灵魂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