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巳如意,顺遂无虞之二十八:大明天启元年吴兴闵氏精刻朱墨套印本《素书》及拜游汉本张公留侯祠记。』 大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吴兴闵氏精刊朱墨套印黄石公(汉)、张商英(宋)、臧懋循(明)撰纂《素书》。 黄石公(前292–前195),下邳(今江苏邳州市黄石村)人。秦汉时期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被道士列入道教神谱。早年为躲避战乱,隐居于下邳。三次试探张良,授予《太公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汉高帝八年,去世,后世流传《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北宋官员、词人,四川人。 臧懋循,字晋叔,号顾渚山人,明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浙江人。 《素书》全称《黄石公素书》,相传为汉代隐士黄石公所著,“素”意为“朴素、简单”,是一部集儒、道、兵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原典纪书局介绍的底本为明天启元年吴兴闵氏刊朱墨套印本,为《兵垣四编》中的一本零册,全书共六章。 此书分别论述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如何成就事业和实现人生志向以及怎样免避灾祸等,是一部兼具政治、军事、处世的智慧之书,附有《黄石公传》,朱笔批注。 《素书》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后传给汉代名将张良,关于授书的过程在《史记》的记载中,颇有传奇色彩。而张良因此书,灵活运用书中智慧(如:斗智鸿门、暗度陈仓、劝都关中),辅助刘邦成功的完成了汉朝的建立,与汉代开国大将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张良也是历史上少数功成名就身退的著名政治家。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字子房,汉族,亳州城父人,本良公之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后被封为留侯。 本良公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良公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本良公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评价公云:“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本良公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千古笫一谋圣”。 清河杰哥手上收藏的我祖父张公世远先生民国十二年(1923)编纂的《清河堂张氏家谱》序言中明确记载张良为清河张氏老祖。清河杰哥曾于1989年6月,2021年2月二度亲赴汉中留坝张良庙拜祭。 拜游汉本张公留侯祠记 汉本张公留侯祠,俗称张良庙,在陕南汉中留坝县境紫柏山下,二水夹流,五山环抱,净幽之绝胜处也,挽秦岭溪水,尽洗尘泥,山骨竞出,其隐逸奇奥当何如哉。 入庙,详读碑文乃知兹庙由张良十世孙张鲁据汉中时所建,原址在紫柏山上。明隆庆五年(1571年),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告老还乡,路过紫柏山坐馆讲学,将山上老庙移建于山下,后毁于明末战乱。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汉中知府滕天绶,押送军粮去西安路过紫柏山下,尚存“张子房先生辟谷处”石碑,于是清廷拨款重修,后经嘉庆、道光诸朝扩建,成为华夏张庙之最大观,总面积5万余平,殿、堂、阁、亭等大小院落9重,房舍156间,摩崖题记,古今碑刻、楹联匾额不胜枚举。 辛丑正月十二,风和日丽,余自西府凤翔经太白县,专程拜谒,离余己巳初谒已过去三十二年矣。祠内见曲径通幽,古木婆娑,草香泉渍,溪流淙淙,人文旧景,历史遗存应接不暇,“千古谋圣”、“志勇深沈”、“名高青简”字字入画,尤喜“英雄神仙”四字,高度写尽留侯智慧。 余访祠见草熏木欣,撮奇搜胜,便捎採春兰、香枝各一束,带回西园培种,希冀传承留侯清河精神,蠲烦析醒,永放光芒。 遂记之以俟观风者。同游者亢局岁润兄,小弟冠青安。 清河堂主人辛丑(2021)正月十三日晨于金州西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