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碎碎念-人生啊多吃点细糠 这个周末以何老的梁祝演奏会作为结束还是质量蛮高的,第二次在音乐厅听演奏会,这次选的座位基本上可以看到整个乐团和指挥的情绪动作,太值了。 这周身边经历了一个让人错愕的事情,是某同事家里的女亲戚突然在工作午休时心梗去世,被发现时人已经没了,年龄也是40+,让人惊呼意外和明天到底是哪一个会先到,而自己的剧本原来杀青的时候都来不及道别。同事们唏嘘不已,可能都是80后的缘故,发现原来死神来了的剧本比我们想象的要更近。可惜了年幼的小孩,后面估计也就是走工伤赔偿了,全剧终。 仔细想来,任何事情其实都有线索,只是我们不知道会在那一个时间点爆发,好吧,那就好好对待自己,多吃细糠滋养有限的时间轴。 回到音乐会,几首选曲共性都是离别,从岳飞的《临安遗恨》,到教员纪念开慧的《蝶恋花》,从陆游与婉儿的《钗头凤》,到经典《梁祝》,细细品鉴着不同旋律带来的共情。从琴瑟和鸣,到气若游丝,从定音鼓和唢呐的喧天呐喊,到小提琴和萧的一唱一和,情绪都被带动着,尤其是《临安遗恨》,我没有注意到曲目顺序,只是觉得这首乐曲里面表达的情绪是悲愤和无奈,而在《陆游与唐婉》里,古筝男首席的发力,让人感受到诗词里“一杯愁绪,错,错,错”,“锦书难托,莫,莫,莫”,让人感觉到诗人的痛苦和哀愁。 还是觉得何老不愧为大家,能够把诗词里的情绪转化成乐曲,让听众细细还原其人文内涵。这里我要提一下,80后的另外一位现场指挥,看到他英姿飒爽,情绪饱满,对乐团指挥游刃有余,我内心默默感慨,说说40+就人生下半场了,明明正值盛年,窃喜。 这次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原来有特定首席或者特邀演奏嘉宾,在整个组曲中才是中心,此时乐团已经变成了BGM,而乐团的背景音又成为了整个曲子的土壤。 也许习惯了演奏会就会慢慢学会品鉴高质量的音乐,那种需要付费选座位带着情绪和仪态参与进来,看着乐曲与自己情绪共振的能量感,那种“在场”的感觉,太棒了。演奏会结束后,我没有记住梁祝,但我脑海中已经记录下萧与小提琴的交互演奏的场景,这个也许是梁祝成为经典的原因。 大袜子说,妈,我最近记录了一句话,是电影《末代皇帝》中的一句台词: 溥仪问师傅:“我们该如何道别?” 师傅回答道:“就像我们刚认识那样”。 我们该如何道别 就像我们刚认识那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