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引起广泛热议,很多微信公众号都写了这部电影的文章,听课时心理大咖也推荐看一看
周四下班看了这部影片,综合编辑我的观感:
女导演邵艺辉以新女性主义散淡幽默的表达,借助一帮实力派演员的精湛演技;
触及当下社会“经济下行、生活艰难、婚姻破碎、爱情荒诞、养育迷茫、人性势利、网暴可怖”等诸多深刻困境。
不再把被爱当回事儿,才会真正爱自己。
长久以来,女性就是在“求求你爱我”的误区里,
前思后虑,左右互搏,东西张望,弄丢自己。
宋佳,这个能写出好文章,能带出好孩子,
能修理好所有家电的离婚女人,
直接颠覆了这个传统。
她在女邻居为男人要死要活时怒斥道:
“男人就那么重要吗?
男人不爱你,那又怎样?”
“那又怎样”,是结束一切内耗的黄金句式,
不信你在所有犹豫不决的事情上,
加上这个后缀:
“你不喜欢我,那又怎样?”
“我不能让你满意,那又怎样?”
“他看我不顺眼,那又怎样?”
当一个人真正学会运用“那又怎样”,
不再在PUA的规则下受困于别人的游戏,
她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受过伤的人,要走出的是自我戒备。
她离婚带娃,琐事又多,对情爱祛魅,对男人不再神话,所以她把和章宇的性关系,戏称为“课间十分钟”。
主打一个不当真的放松玩玩。
这种说法,很女权,也在影片上映后,赢得很多人的狂笑和点赞。
但仔细分辨,能从中品出受过伤的女人,自带的戒备和设防。
不想再受伤,不愿投入真情,不期待有未来,
故而用轻薄的说法,趁早和对方划清界限。
但后来经历种种,她变了。
变得包容了,通透了,辽阔了。
她彻底走出了受害者的提防,
也在经历中修得庄重。
女人把男人当工具,和男人物化女人一样,
都有自带傲慢的俯视。
俯视,就不可能实现良性的互动。
好的女子和男子,是把对方当作平等的人,
当作有血有肉的人,去爱,去尊重。
真正的爱,一定有感性的闪光。
就像她从女邻居小叶的撒谎和流泪里,
看见了她的真实与创伤。
这个世界发生了太多男女对立和情爱欺骗。
所以现在人们张口闭口都是
“理性为王,不要恋爱脑,懂得算计和博弈”。
感性,真诚的感性,
才是一个人的灵性,是所有爱的前提。
不信,你想想,你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
对父母疼惜悲悯的爱,
对花草猫狗无微不至的爱,
是不是布满不自觉的感性与本能?
感性,才是我们链接天地万物的通道,
也是更纯粹更高级的情感。
感性来自于心,是不生不灭的灵魂,
理性来自于脑,是仅此一世的肉身。
那些历经风雨,依然心怀赤诚、勇敢去爱的人,有理性加持,更有感性赤诚。
他们才是人世间的妙人。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体验。
离婚是一种体验,失业是一种体验,独自养娃是一种体验,重新就业是一种体验,与年下弟激情碰撞也是一种体验……
体验无所谓好坏,更没有对错,只是体验本身。
就像影片中宋佳的小孩,爱上打鼓,体验登台,接受赞美,最后感觉不过如此。
“不过如此”,就是体验后的人才有资格说的四个字。
既然,人生是一种体验,
那中断的体验也是很好的,因为你已体验过。
所以学会打鼓的小孩,不敢登台表演时,
宋佳说:“不想上就不上。”
中断,也是一种完成。
当我们不再唯输赢论、唯目的论,
也就不再沉浸于放弃或失败的羞耻审判。
体验,即圆满。
好的时代和清明的心,
不是看见男女,而是看见一个人。
看见一个不被定义的自己,
一个真实而非虚假的人,
一个勇敢而非完美的人。
爱,可以治愈离婚的副作用。
离婚有副作用,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
因为人世间没有双全法。
片中宋佳的小孩,虽然父母离异,
虽然早慧敏感,但是一个很好的小孩:
善良,沉静,敢于尝试,勇于质疑,
做真实的自己,同时对他人又葆有不卑不亢。
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但她活出了自己舒展的样子。
她成长中也有颠沛流离,
也有磕磕碰碰,也有伤害审判,
但那是一个孩子终将面对的人间实相。
只是早一点,晚一点,而已。
离婚、生孩子、养孩子,都没有那么可怕。
只要我们活在事实里,敢于试错,勇于承担。
面对真实的自己,好好爱自己,学会成长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成长亦是如此,既要承受外在压力,
更需具有内在动力,加油,共勉[giao]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