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一个讲清朝乾隆时期名将乌雅·朝惠的长视频。作为一个文官出身的满洲贵族,兆惠多次在逆境中死里求生,在平准战争(清准战争的最后阶段)和平回战争(大小和卓之乱)中都担纲主帅,让清朝在北疆南疆建立了稳定的统治,以至于被称为“乾隆时期收复领土最多的将领”(合计近二百万平方公里)。不得不说主讲人对讲稿准备得十分充分,节奏把控得当,对每次战斗声情并茂的描述引人入胜。及至战争的最高潮,清军从黑水营中突围成功,我甚至也感到了热血沸腾。
但当情绪平复之后,回味这段历史又不免感到一阵唏嘘,因为纵然兆惠立下了不世奇功,他也终究只是一个“落后于时代的战神”了。为了给予世仇准噶尔致命一击,清朝筹集了三万五千多具火器和超过五百门威远大炮,这对准噶尔绝对是降维打击。可看看同时代欧洲正在进行的七年战争,英法都是可以调集超过二十万支火枪和上千门大炮,而且还比清军的装备更先进,更不用说海军的差距了。清准战争期间清军兵力不超过五万,而在黑水营突围后乾隆给兆惠复仇的兵马也不过两万人三万马。而同时期人口远少于清朝的普鲁士王国已经可以在战争中动员超过二十万士兵了,这些士兵还能执行腓特烈大帝对战术素养要求极高的斜线阵作战,这表明无论是国家的动员机制还是士兵的作战素养清朝和欧洲的强国已经有了明显的差距。七年战争据说耗资一亿五千万英镑,后来的拿破仑战争更是让英国付出了八亿英镑的代价,而英镑兑白银是一比七。即使代价如此之大,英国的经济也没伤筋动骨。几乎和拿破仑战争同时间发生的川楚教乱,清廷投入两亿两白银,就用去了五年财政收入,让王朝由此由盛转衰。可见在财政能力上,清朝的落后也是相当巨大了。
我一直以来有一个印象,大家对于清朝的“名将”知之甚少。除了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排斥,以及晚清孱弱的坏印象,我感觉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清朝所处的时代。牛顿出生于1643年,而清朝在1644年入关。当西方各个国家已经开始近代化的步伐时,清朝这个庞然大物仍然致力于在即将过去的“版本”里登峰造极;当西方国家在近代理论科学和应用技术已经取得初步成就的时候,清朝的学者正因为时势所限忙于考据古文;当西方的军事将领开始形成系统化军事理论时,清朝的名将们的功绩依然是靠“与兵卒共甘苦,体恤民情”这样的方式达成的。虽然这时候西方的领先其实还并不明显,但说到底就像刚发明的汽车和最快的马车那样,别人已经不是和你一条赛道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