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烟雨黄州路(二) 思无所归的情绪,无家可归的感觉,夜色无边的黑暗,苏东坡站在江边,望着那滔滔而去的江水,他在思考着什么,他一定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我待世界如此善意,我为何遭遇如此的噩运?”苏东坡想回答这个问题,他就要开始寻找能回答这个问题的道家和佛家的智慧。 离定慧院不远,有一个安国寺。住在定慧院的日子里,苏东坡能清楚地听到安国寺传来的晨钟暮鼓。于是,苏东坡走进了安国寺。此后,每隔一两天,苏东坡就去安国寺静坐参禅。他试着去吸收,试着去坦然,试着去镇定,而不是让陌生的环境和困苦吞噬了自己。这样,苏东坡一点点地摆脱了内心的困惑,但生活的困境却对他步步紧逼。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任职,只是挂名官职,并没有薪水。苏东坡如何养活自己和家眷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所幸,苏东坡有一挚友,他叫马梦得。当苏东坡以戴罪之身被贬黄州时,马梦得竟然千里追随而来,与之同甘共苦。马梦得向黄州太守徐君猷写信陈述苏东坡家里的困境,看能不能给点地种种。徐君猷太守爽朗地答应了,把黄州城外废掉的一块军营地交给了苏东坡无偿耕种。苏东坡对这一块地,一见倾心,因为它位于城东,苏东坡就把这块地叫做“东坡”。实际上,这个“东坡”地并不是苏东坡自己的发明,它是从白居易那里来的。白居易在四川忠州做官的时候,在东门外有一块地,在那里种花。苏东坡出于对白居易的仰慕,就把自己的这块地取名“东坡”,在这里筑起居室——雪堂,他自称“东坡居士”。 元丰四年(1081年),苏东坡开始了自己的农夫生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苏东坡就去劳动,去躬耕。他买来了牛,拿起镰刀,扛起锄头,这些是一个农夫的笔墨纸砚,只不过这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求生。 这片荒地满是荆棘瓦砾,苏东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掉枯草,火在荒地里烧起来,荒地里竟然露出一口暗井,那是来自上天的犒赏,灌溉的问题迎刃而解。从此,这块“东坡”地上一幕幕劳作的画面都清晰地出现在在《东坡八首》里,“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当地真正的农夫对苏东坡怀有极大的善意,当苏东坡在田间劳动时,他们会跑来告诉苏东坡想要丰收的耕种经验,“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苏东坡果然按照老农的话去做了。很快,迎来了第一个麦穗金黄的季节,这是田野上最动人的时刻。在这片曾经瓦砾密布的荒野上,苏东坡带领家人正挥动镰刀忙着抢收麦子。 “东坡”地里繁杂的农活不仅给苏东坡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和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当然,苏东坡也以《东坡》这样的诗篇来回敬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日暮时分,劳作归来,过城门时,守城士卒都知道这位农夫是一个大诗人,但不知道他为何沦落至此,有时还会拿他开几句玩笑,苏东坡总是笑而不语,坦然处之。“乐得接受这种平凡的生活”,让他渐渐远离忧愤,诗词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转化为人性中的温暖与宽容。苏东坡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深刻的关照和反省,能笑纳一切的达观让他去探索与思考新的书写自己的方式,于是,他成为了“东坡”,那个不同以往的他,那个渐渐丰盈的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