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一蓑烟雨发布时间: 2025-03-10 16:32:47 浏览:5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本书作者用对话的方式解析阿德勒的心理学,有一点苏格拉底的“助产士”风格。上一次接触阿德勒是读《自卑与超越》,也许是因为大师的行文风格往往晦涩与抽象,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印象并没有多么深刻。这本书不同,基本没有高深的术语,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让观点表达得更为清晰易懂可信。 与阿德勒同为心理学开创者的弗洛伊德,主要强调你当前的不幸是由过去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儿童时期的创伤,因而需要追根溯源找到原因才能疗愈。但在追根的过程往往要到深埋的潜意识中去挖掘,无论是解梦还是催眠,这都免不了揭开那些疮疤,有的还会造成二次伤害。 而阿德勒则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所赋与经历的意义。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诠释”那些事。这就给积极的心理学以空间,即,我可以通过改变我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来改变当下的心理状态。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即使人们对现状有各种各样的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我们都会有类似以历,时常朋友会给你大倒苦水,报怨婚姻、报怨工作......当你说,既然那么痛苦,那么你可以离婚,可以离职呀!这时她很快会找到其它借口,比如其实配偶也有好的时候、老板也挺不容易的......这就是阿德勒说的,你的不幸福本质是你自己“选择”的,而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由此可见,阿德勒的幸福哲学是一个强者的哲学,”勇气“不是一个人人都有的品质。任何时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也需要为选择的结果负责。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中一个强大的工具,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允许别人对自己的课题妄加干涉。这在中国式亲子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中式的亲子关系往往缺少合理的边界感,父母会以干涉者的姿态伴随孩子的一生,而忽视孩子渐渐长大并且有了自己的判断力的事实。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悲剧也让人不忍细看。 那么如果区分一个选择是谁的课题呢?答案是,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那这个选择就是谁的课题,其它人不应该干涉。比如,亲子关系中很多矛盾都是家长把孩子的课题当成了自己的课题加以干涉。有时孩子都已经上了高中、大学,父母还是会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期望做事,类似职业选择、催婚、催生...... 实际上,那些事最终的好或者不好其后果是由孩子来承担的,并不是家长的课题。孩子的成长,就是家长把人生的控制权一步步地交到孩子手中的过程。 很多现实表明,认识到问题不难,而改变的勇气则是稀缺的。 #哲学



评论:
闲杂人等: 收藏,下一本就读它
火炎焱—过隙影: 很喜欢,课题分离给了我很大启发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