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梦里不知身是客发布时间: 2024-07-20 08:58:11 浏览:2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宗喀巴大师说,空性是透过积极认知,而不是透过回避认知来掌握,他喻之为:犹如夜往,未谙崖窟有无罗刹,心怀恐怖,不使燃烛照观有无除彼怖畏,而云持心莫令罗刹分别散动与彼相同犹如战时,不效勇士张目,善观怨敌所在而相击刺,反如怯兵,见他强敌闭目待死。(菩提道次第广论) 其次,宗喀巴强调概念分别、推论与比量是认知空性的必要条件,且明确指除此别无他途,并斥责: 彼学者有作是念学教理抉择正见,唯于名言漂流随转。此乃最下邪见,谤毁一切佛经等聪睿诸论非唯彼证无我义。若不尔者,则重睡眠闷绝等位,彼心无散,彼等亦当通达无我,太为过失。 宗喀巴对中观空义可言说性与可思议性的维护及坚持反映出他力图肯定梵文中观自龙树以降,在“世俗谛”问题上模糊与摇摆不定。龙树《中论》廿四品第八及十颂云: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但另一方面又说名言谛全属“欺骗”(mosa)、“错乱”(abhūtavastu),则这一来凡夫日常的妄执认知又如何作为胜义因或解脱因?龙树也没有正面交代二说之间的歧义,为后来的中观造成困惑,使梵文中观师在处理解脱论时陷身在这两种困局中,故月称即提出两种世俗的区分,一者是圣者(ārya)世俗谛,二者是凡夫(prthagjana)世俗,即“不入二谛”的“唯世俗”(samvrti-mātra)。 从此,在龙树手上被视作同义的世俗谛(samvrti-sātya)与名言谛(vyavahāra-sātya)才开始分途,各具不同意义。当中只有世俗谛一语专用作指高阶行者(菩萨)的觉悟因,即胜义谛的必要条件。 但宗喀巴以前的藏人学者却把月称在唯世俗(染)与世俗谛(净)之间的划分打乱,使原龙树《中论》的模糊再出现,宗喀巴不接受这种倒退,于是他比月称更正视世俗谛的重要性 ,从而提出更细致的分疏,以抵制歧义,建立强调内部逻辑一贯性的中观阐述。 宗喀巴一方面继承月称,视世俗谛为初地以上圣者知见所述,但另一方面他强调世俗谛对凡夫而言是可理解的,作为道次第渐进的指引。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