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幻空发布时间: 2025-02-14 16:33:00 浏览:5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读书摘抄 《别弄丢了自己》 生命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理解“我们是谁”。 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福柯穷尽一生探索的是“自我”问题——认识自我,弄清楚自己是谁,以及会变成什么样子。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尼采对人们喊叫:“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的是作为主体的“自我”。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詹姆士曾把“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主体我”是认识和行动的自我,“客体我”则是作为经验对象的自我。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米德认为自我是“表示那个既可以是主体亦可以是客体的东西”。 他们的观点都看到了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有一个能够认识、监控和驾驭人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成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以“我”为审视对象,从而使“我”分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使人能够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形式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控制自己和改造自己。 自我意识就是对人自身起审视、监控作用的主体我。 良心是“主体我”在涉及道德问题上起审视、监控作用的成分。 “我”的分裂,使自我叙事成为可能。叙事中讲故事者是“我”,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我”。这两个“我”都是自我中不同的侧面。 自我具有多侧面、多角色、多身份的特点。这么多身份的“我”各自有独特的观点,他们以对话形式交互作用。 当一个人在讲自己的故事时,是“主体我”以“客体我”为主人公来构造故事,也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审视和反思。 “我”的这种分裂,使人们只知道明里的“我”,不知道暗里发生作用的“我”,以致不会左右“自己”,任由这种“自己”为所欲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在正道里前进,那就会迷失自我。 “忘我”,应该是忘记个人的私利,应该忘记的是“小我”;“大我”是“超我”,是做人的根本。 生命中最困惑的,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从而遗失了自己。 “自己”就是“我”,失去自己就是失去“我”,从而失去自我。如果丢失了偏离正道的小“我”是应该的,那么丢失了顾及别人的大“我”就必须寻找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如这些生命体验是我们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是我们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尼采更把如何对待自己当作灵魂高贵与否的标准,说:“高贵的灵魂,乃是自己尊敬自己。” 人有对“自己”的反省认识,才会控制那离开了正道走偏差的“我”。 许多人在比较中为别人活着。 “为他人”当然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考虑的是个人离不开与众人的关系,把个人的“活”放进了社会中。但“为他人活着”则处处、事事看别人的眼色,在意别人的评价,妒忌别人的长进,也使自己活得很累。 自卑变成了妒人而自伤,平添了无尽的忧愁。弄丢了自己,使生活变味。 正如徐志摩所说:“你是你自己人生的作者,何必要把剧本写得苦不堪言。”

评论:
温热的冰玫瑰(拒聊): 我最喜欢尼采!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