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黄帝内经
五藏补泻之义:
《素问·藏气法时论》
1、肝苦(困于)急(急字从“心”,“及”声,本意为“心急”,肝气太过,急躁,肝阳上亢),急食甘(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而缓之,肝欲散(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写之(酸收,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写)。
姚止庵:“凡病在某脏,欲用某药以治之,而苟不得其气之相习者以引之,则必拒而不得入。故欲治肝病,必用味之酸者以为引,而后肝病可治也。是酸之为味,虽以收敛之功,而亦有宣泄之用焉。”
2、心苦缓(缓而散,心主全身之血脉,心气虚,宗气不足,则鼓动全身血脉之运行缓而无力,心气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以咸补之,以甘写之。
吴昆:“心以长养为念,志喜而缓,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矣。宜急食酸以收之。”
《尚书·正义》:“水性本甘,久浸其地变而为卤,卤味乃咸,说文云:‘卤,西方咸地,东方谓之斥(盐碱地),西方谓之卤,《禹贡》云海滨广斥,是海浸其旁地使之咸也。’《月令·冬》云:‘其味咸其臭朽(烂也)是也。’”
姚止庵:“善于软者,莫过于咸,咸者水也,以水治火,则火自息而心自宁,故软之即所以补之。然软之为言柔也,心火易亢而欲其柔软也。若欲折其上逆之势而使之下泄,则又宜用甘,甘性缓而善于泄热也。”
3、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写之。
正常状态下,脾为胃行其津液,病理状态下,水湿内停,成为水肿、痰饮,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反之水湿内停,阻遏阳气,又会影响脾的功能,故《素问·宣明五气》:“脾恶湿。”苦味可以燥(喿,鸟群鸣也,与集同意)中焦脾湿(苦者能泻能燥能坚,湿邪粘滞、不爱动,苦味能让湿邪向下走)。
土性温厚以载万物,吴昆:“脾以温厚冲和为德,故欲缓。”
4、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写之。
肺的肃降功能以肺气下行为顺。全元起:“肺气上逆,是其气有余。”吴昆:“肺为清虚之脏,行降下之令,若气上逆,则肺苦之,急宜食苦以泄(降泻)肺气。”
吴昆:“肺以收敛为德,主秋令者也。”酸味收敛,故酸收为补,辛散为写。
5、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坚固肾精),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写之,此是其义也。
吴昆:“肾者水脏,喜润而恶燥,若燥,则失润泽之体而苦之矣。”姚止庵:“日用而日竭者水也,故肾苦燥。燥则津液枯,腠理闭,上下之气不通矣。”辛润并非辛味本质功效,辛味所治疗的燥证是由于气的运行受阻,无力推动津液运行,津液不能输布于肾而导致的肾燥。张介宾:“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
张介宾:“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故肾欲坚。”吴昆:“盖苦物气寒以滋肾肾也。苦能坚之,故谓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