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瓜 为什么是半生瓜?有朋友一直问我。半生瓜,即苦瓜的别称。我的解释是,半生半熟的瓜和不生不熟的瓜,也就是过了三十,人生过半,我还是活的夹缝!这都缘于陈奕迅的一首粤语歌,《苦瓜》。“用痛苦烘托欢乐让余甘彰显险恶”,这就是半生瓜。 大概是一个月以前,我浏览空间自己的日志,感觉之前写的很多文字现在看了会很肉麻,逻辑混乱,思想不够成熟,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就九霄云外了(当然现在也一样)。本来决定不再去写这些阿里不达的东西,但是有人喜欢有人欣赏,有人在远方依然关注着我,那我还是继续写了吧。呵,反正看懂的人亦是思想能够产生共鸣的,倒不觉得是自言自语,更何况肉麻的不止我一个,会有人和我一起肉麻。 自打换了工作后,除了日记本上几乎就没有写过什么像样的东西,虽然工作时长比以前少了一半。 这次敲键盘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思考的东西需要一个释放的窗口,二是思考的产物对生活方式进行轻微的纠偏,三是有几个朋友想看。何不烩在一起?就这么简单。由于涉及面太广了些,所觉所悟所得也是一星半点,浅尝辄止,只作略微表达。 书一直都有看,但我又不是个喜欢看书的人。最近买的书偏多,看的也多,但能坚持看完的就少了。这都归结于我有个奇葩的读书习惯--床头一本,茶台一本,马桶上一本,书桌上通常放了五六七八本,待到哪里就随手拿起来翻两页,偶尔会趴在书架前随机拿一本看上半个小时,这也已经是所能承受的极限了。看吧,像极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目前,哲学依旧是我主要的阅读类,因为偏爱,索性不管是否真能看得懂参得透,《中国哲学简史》,《苏格拉底的申辩》,尼采,李小龙等都翻出去半截了。李小龙难道不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吗?现在很多言情类的书再也碰不得,着实能把人气死;文学类看不下去,历史类看的更少,对我来讲着实过于枯燥,打打杀杀,尔虞我诈,阴谋阳谋权谋某某的已经成为过去,不必太过纠结,至于明不明智,也不能说光读了历史就一定会变得聪明...... 抖音也快卸载了。究其原因,也只是个人认为太浪费时间。就算是2018年的温婉在地下车库跳上半个小时,我大概都不会厌倦。现在的抖音还能看吗?碎片化的信息、虚假的时事、被阉割过的古典文学、虎头蛇尾的叙事方式,职场必须要懂人情世故,交朋友必须要对自己有利益瓜葛,过度的解读名著影视......断章取义,不胜枚举。且不谈其他,就真假美猴王而言,滋当是两只猴子打架不也看的很过瘾吗?非得解读为悟空死了。看,人性的丑恶。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如此,我告别短视频也是早晚的,应该的。 那怎么办?时间不能浪费啊!看书不能长时间投入,抖音也即将卸载掉了,书法练到了瓶颈,画画也不得其所在,这个阶段也没有鸟地方绿道骑车,那只能抱着音响听音乐了。从高中到现在,喜欢的音响总是更新迭代得太快,兜里的银子买不了单,只能在能力范围内买只喜欢的低配音响。哈哈,果然还是很拉风! 一位朋友。哦不,一位故人。一位故人说我出世了,应该躬身入世,搅动风云。我自认为没那个能量,混不了金融圈,进不了CBD,不执着于出人头地,如此而已。我还是做我自己吧,让她失望了。于是,我便失去了一位朋友。去其母也! 大半年过去了,很多人还在问我为什么会重新拿起笔。有写,有画,算了,等另一件事结束,你们可能就知道了。 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我要不修身,何以真正意义上的立足?我此刻就稳稳地站在地上,心里很满足。 到这里你们是不是感觉很凌乱?我也这么觉得。因为我大部分的思考时间是在工作上的人和事,那个氛围相当奇妙,又有多少人能体验呢?还不够可以实时的拿手机,就不能实时记录所思所想,所以完事以后不能做到准确的表达。那中心思想是什么?就是半生瓜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