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吃喝玩乐。发布时间: 2023-01-23 13:00:15 浏览:0 次 发布地: 天津市 天气: 晴

        生死精神 一、生与精神 精神虽然从来没有静止不动,而永远是在前进运动中被理解的。但是犹如在长期无声无息的孕育之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才把过去仅仅是逐渐增长过程的那种渐变性打断——一个质的飞跃——从而生出一个小孩来那样,形成着的精神也是慢慢地静悄悄地向着它新的形态发展成熟,一块一块的拆除了它的旧有世界的结构,只有通过个别的征兆才暗示着旧世界的摇摇欲坠;在持存的东西里蔓延着的那种轻浮和无聊,那种对未知的东西的不确定的预感,全都预示着有某种别的东西正在到来。可是,这种逐渐的、并不曾改变整个面貌的崩裂溃散,突然为日出所中断,升起的太阳就如闪电般一下子树立起了新世界的形像。 但这个新世界正如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那样还不具有一个完全的现实性;这一点从本质上说是不能不考虑的。首先出场的才只是它的直接性或者它的概念。正如一个建筑物在奠基的时候,并不就是已经落成,同样,对整体所获得的概念也并不就是该整体本身。 ——《精神现象学》{15} 二、死与精神 死亡,如果我们愿意这样称呼那种非现实性的话,它是最可怕的东西,而要紧紧抓住死亡了的东西,则需要极大的力。柔弱无力的美之所以憎恨知性,就因为知性硬要把它做它不能做到的事情,但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承担起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精神只有在绝对的支离破碎中把持住其自身时才赢得它的真理。精神之所以是这样的力量,不是因为它作为肯定的东西对否定的东西根本不加理睬,就像我们对某种否定的东西说这是虚无的或虚假的就算了事而随即转身他向那样;相反,精神之所以是这种力量,仅仅是因为它敢于面对面的正视否定的东西,并停留在那里。这种停留就是把否定的东西颠转为存在的一种魔力。——而这种魔力也就是上面被称之为主体的这那种东西;主体当它赋予在它自己的元素里的规定性以定在时,就扬弃了抽象的、也就是说仅为一般存在着的直接性,而这样一来它就是真正的实体,是存在,或者说就是身外别无中介而自身即是中介的那种直接性。 ——《精神现象学》{28} 三、其它 莫言写过一本书,叫《生死疲劳》,篇名源自: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其中有佛道释老的况味。中国哲学是推崇减法的,即讲究否定性。据说黑格尔推崇老子,对孔子却不以为然。绝对精神近道矣。 死亡就在你的对面,你向它走去,它向你走来。 交会的那一刻,客体即主体,主体即实体,实体即永恒。 精神是那面镜子,冰冷而明亮。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闲人杂感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