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NKingR_Sun发布时间: 2022-10-20 09:16:57 浏览:0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往事 #真实故事 (接上上一条瞬间) 没犯错却受罚,或是被责怪的孩子,在委屈的时候,是听不得家长刻意放下身段的“求和”的。 虽然或许那放下的“身段”只有一点点,就像是从原先的昂首挺胸,高高在上,甚至“趾高气扬”,变成“只是直”的了;虽然少得很,就像是感觉不到;虽然或许真的就是错了,没有被错怪。但“求和”是万万使不得的,只会让对方越发感觉到委屈。情绪便就更上来了。 要说什么才管用,兴许就只有“真诚的道歉”和“大吵一架”了。但“道歉”在这种气氛里,特别还是不平等的地位中,是难以出现的;它是一种有时候经常能被看到,却几乎从没真正出现的东西。无非就是逃脱的手段,而非一种情绪的表达。 至于说“吵架”,除非是嫌委屈得还不过瘾,不然是绝不能这样去升级的。 终究,孩子还是在一点点“求和”与“鞭笞”的迂回中,放下了防备,扭捏地吞咽了那送来嘴边的晚饭,一解肚子里的煎熬;又或是带着泪水,吸着鼻涕,仔细品味着那嘴里的糖果。孩子也选择了放下“身段”,选择了“求和”。 “我一定要好好保管好这封信,这第一次收到的信”,大概便就是我的“求和”。但我是“长辈”,还是“孩子”呢?也许都是的。 小心翼翼地把信纸从信封中捻出来,生怕弄破了它们。但又嘲笑自己的笨;假若不太合适,当初又是怎么塞进去的呢。但谨慎是对的,谁又知道那些思绪被关在笼子里的时候,会不会发生变化。而且多的是取出来时,一不小心就弄破了的例子咧。 我脱下了它的外衣,反复仔细阅读了好几遍。 这并不是因为上面承载了太多复杂的言语。相反,其实这两三张信纸上面只写了短短十来行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从充斥着巨大的间隙,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她是学动画的,于是有的句子之间还插入了她的小作品。确实有几分可爱,但又颇显腼腆和尴尬。这就像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硬是从空空的头脑里挤出了几句话,然后再把它们掰成两份一样。然后再留点儿空间;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都留足了,便也就显得满满当当了。写不下了,就可以停笔不写,交出去了。 大概我也是会这样做的,是如此去写作文的;当然,前提是作文要求不能是刚性限制字数的,不然就只能说这是“诗歌”了。 “诗歌”,就好在可以不让人懂。读了一遍又一遍,却还是似懂非懂。然后取自己觉得最美好的理解就行了。于是诗歌里的含义总归是好的,除非是对方想要陷害你的时候。 但听说现在的高考,已经不许再那么写了。倒也是,倘若不懂又如何打分。懵懂,但总归知道那里面都是情感。于是又谁能有资格去给那无法细细描述的宝贝贴上个分数标签呢。 所以这大概就是诗歌,是她赠予我的诗歌。我心里面是没有分数的;真要说那就是满分。甚至多少还有点画面在眼前闪过;触景生情了。 但那空荡荡的地方,像是两个生了过节而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的再次相遇;中间总有着一堵空气砌成的围墙,什么都传不过去,连不起来。明明并不是什么大事,却像是世界末日了一般;明明只是没见过面的普通朋友,却好似情侣分手了那样。 信上稀稀落落地写着她的一些日常的生活记录,便就没有其他内容了。毕竟除此之外,她又能说点什么呢。她已经是那么的勇敢和大方了。换做是我,大概一个字也都憋不出来的。 信末,她问我过得好不好,并祝愿我好。我很高兴。没有看到她说期待我的回信。于是松了一口气,但同时又不知为何感到了一点失落。 前桌的女同学透着光,偷瞄了好一会,撇着眼大概也读完了所有的内容。 她笑着说:“这果然是小女孩写的,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一开始我看着字迹就觉着是小女孩,年纪绝对不会特别大。我还以为是情书呢。为什么特地写一封信,大老远地寄过来?” 我听了后只是笑了一笑。我知道小公主写这封信只是因为她记得,然后某一天想起来了我曾经和她说过自己从没收到过信,就更别说是来自女孩子的了。她那时就答应了,说要把亲手写下我的第一封信。于是她便就做了。 我和她撒了一个小谎。其实又并不是谎言。 我是收到过信的,一封来自父亲的“信”。但那其实又并不是信。这一封“信”,父亲他写了又写;觉得不好,字没写好,句子没写对,便就把纸揉作一团,然后扔了重新。于是一晚上就写了很多遍。最后写累了,便就去睡了。 而那一封“信”,是需要在最后的时刻才装进信封里的。所以写好后便就躺在抽屉里。于是我在那封信还没被装进去之前,便就已经读过了。只是不愿读第二遍。 所以那并不算是信,我也没有对她撒谎。何况我确实在此之前是没有收到过来自女孩子的任何物件的。 虽然她并没有要求我回信。但我不免得还是会去想,如果要回,该说点什么;不管身处她旁边,当面对她说,还是回信过去,亦或是通过网络交流;似乎是想对她说点什么的。但我又不知道了。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