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2-01 20:19:09 浏览:4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万里长梦,历历如真,醒来还在梦中…… 她与女儿探望钱钟书,总是恍恍惚惚地做着疲劳的梦;她失去了他们俩人,她要做此生不能做之事,来放下这些不堪的痛苦折磨…… 读此书前,我以为杨绛先生才学聪慧,通透开明;读完才知,丧女之痛于谁都是锥心恸骨。她与钱钟书一世碧人,63年相濡以沫,早已是刻在骨子里的彼此习惯了。世间的痛,众生相等,她只是选择了以老病之身,更加坚强地活着。 杨绛先生是民国最后一位女先生,钱钟书评其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拙手笨脚”,却甘愿为她做了一辈子的早餐。 女儿、丈夫离世后,她一个人独居17年,她用回忆的方式延续他们二人的生命,完成钱瑗在病中起笔的《我们仨》。 钱瑗,师大博导,她是妈妈的“生平杰作”,是父亲眼中的“可造之材”,是爷爷心中的“读书种子”。妈妈心痛其“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发了一点芽芽”。 钱瑗的童年是快乐的,她和爸爸一起在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富足童年,如荔枝树上甜果回味无穷,如在心中流淌着的一条永不干枯的小溪流,如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成为日后支撑她坚强乐观的动力。 钱瑗身后,其学生成立“钱瑗教育基金”,继子为她写书。 他们三人都是学术精英,精通多国语言,放眼当今社会,这样的家庭亦不多见,何况生逢战乱与漫长的特殊时期。钱钟书的病根大概源于那些年被判为“牛鬼蛇神”的生活,以及长期的窘迫、困苦。日本人分配的带沙石的黑面,要用镊子挑的小米,烟熏、苦寒加重了他的咳嗽。 钱钟书学贯中西,一生著作颇丰,为我国外文教育和翻译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仨》记录了一些关于钱钟书的事情:在清华读书期间,读遍了学校图书馆的书;《围城》上映后,收获了很多粉丝和来信,他每日早起亲笔回复读者的信;谢绝国民党高管联合国教科文组职务。生活方面,他在杨绛生育住院期间,各种“坏事”,她都能修好;他与邻居林徽因因猫相争,杨绛亲自劝和;其有“民国第一毒舌”之称,她处处维护。 杨绛先生,当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她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剧、译作,用20年翻译《唐吉诃德》,被西班牙王室授予“十字勋章”。她的才华不输钱老,自“下嫁”到钱家,自愿放弃美国威利斯利女子学院奖学金,随夫到牛津大学陪读。因当时的清华规定,不能夫妻两人同时任教,又自愿降为临时教员。强忍丧女之痛照顾尤病重的钱钟书,在他离世后,将他留下的八麻袋手稿整理都井井有条……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人间是一场体验,“我们仨”历经战乱、动荡,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淡泊宁静,专注于学习、工作,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爱情和亲情坚如磐石,为世人做了很好的榜样。 摘录: 2010年中秋《忆钟书》 “与君结发为夫妻,坎坷劳生相提携。何意忽忽暂相聚,岂已缘尽永别离。为问何时再相见,有谁能识此天机。家中独我一人矣,形影相吊心悲凄”。 2014年,《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发表于《文汇报》 “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最可贵之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 #杨绛《我们仨》 #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书 #人生这本书



评论:
珞瑶: 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创业时的梦想
作者: 是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