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篇『《我们仨》:一生只够爱一个家』
如果你的灵魂找不到根,那就去想想你的家,还有家里的人。
有句话说:“家,是我们一生最温暖的归宿。”。
杨绛的《我们仨》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深情的回忆录。它不仅仅是对于家庭的回忆,更是用一种平和、柔软、细腻的文笔,展现了对于爱、陪伴和告别的深沉思考。书中,杨绛以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讲述了她与钱钟书、女儿钱瑗三个人的生活点滴,以及他们天人永隔后的无尽思念。
杨绛写道:“我们这个家,很小很小,却是我一生中最温暖的地方。”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那便是:爱与陪伴才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财富。
1. 爱是陪伴,家是彼此守护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两人一生相濡以沫,经历了时代的动荡与生活的种种考验,但始终不离不弃。杨绛在书中回忆道:
“钟书病了,我守着他;瑗瑗病了,我守着她。后来,他们都走了,剩下我一个人。”
爱是陪伴,无论是钱钟书的幽默风趣,还是杨绛的坚韧与智慧,他们的爱情始终是平凡生活中的相互守护。杨绛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婚姻与家庭最本质的意义:在风雨中彼此扶持,在平凡中相依相伴。
他们的家,也正如杨绛所说:“我们仨,缺一个都不行。”
钱钟书和女儿钱瑗都先后离世,杨绛独自留在世间,成为最后一个守望者。尽管这个家已经不再完整,但她仍然用文字将他们的回忆串联起来,用爱守护着这个家,直到最后。
2. 告别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爱不会消逝
《我们仨》不仅仅是幸福的记录,也是告别的书写。杨绛在书里回忆了钱钟书和女儿相继离世的过程。这是她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刻,但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一种平静的态度接受了生命的无常。
“人间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偏不肯走。”
告别,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杨绛用她的坚韧告诉我们,爱不会因为离别而消散。虽然钱钟书和钱瑗不在了,但他们的爱依然存在于杨绛的回忆中,存在于她为他们写下的文字里。
告别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正如杨绛在书中所感慨的:“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爱与告别,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正因为有了爱,告别才显得如此深沉动人。
3. 家庭的意义:平凡中最深的一抹情愫
杨绛和钱钟书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正是在这些平凡的日子里,藏着最深的情感。书中没有复杂的情节,只有一幕幕简单的家庭生活:
钱钟书的幽默与机智;
钱瑗的开朗与善良;
杨绛的坚韧与智慧。
他们的家,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家庭的缩影,简朴、清贫,但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息和人情味。
杨绛说:“我们仨的日子,简单而幸福。我们不求荣华富贵,只愿彼此相伴。”
在这个家里,爱是一种大家闭口不提的默契,是一种彼此理解和支持的力量。即便生活中有再多的艰难与困苦,他们也从未放弃对彼此的爱与信任。杨绛用她温暖的笔触,写出了家庭的真正意义:家,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情感的丰盈;家,不是“对错”的讲台,而是彼此心灵的依靠。
写在最后:《我们仨》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煽情的表达,杨绛把爱、陪伴和告别,写得朴实无华又让人动容。
我在想,也许人到中年才会知道家都多么重要。年轻时,你可以尽管去翱翔,因为有目光在守望,有臂膀在托举。中年后,那个目光已经开始浑浊,那个臂膀也不再有力,于是家的分量便开始落在了自己的肩膀。
你是远方,也在眺望远方,……。
那个方向,是天堂,是身边。
与君共勉之。
欢迎点赞转发,一起抱团成长。

评论:
炎炎: 钱钟书先生很神,他的“花花”跟林徽因家的猫🐱打架,花花打不过,钱先生拿根竹竿帮着它跟对方猫打架[小害羞],真是可爱。[呲牙笑]
大理南涧千千娟子 有家谢绝瞎聊: 老师早上好[爱心点赞][爱心点赞][爱心点赞][玫瑰][玫瑰][玫瑰]
二十年磨一剑: 人在这样的状态里,精神和身体的内环境,以及周遭和外界的外环境都是这样一种平实幸福的状态的话,其实精神专注度是相对来说比较高的。不太容易非常分散,是会比较集中的。这就决定了注意力聚焦的区限相对来说范围比较小,而精力的分散范围相对来说顾及不上那么多。其实这才是一种自然且安宁的状态,其实是有利于我们个人状态的调整和外部环境的把控的。而如果仅仅是为了整合资源而把一个人的精力分散成万千点状,还来不及深入一个点就马上打断安排一个又一个的点辗转流承,是一种非常无知的暴力破坏,是不得其法的人瞎搞肆意毁坏的行为,害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