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是怎样形成的?
患者面对社交情境的时候感到焦虑或者恐惧,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的观点,社交情境与焦虑或恐惧之间形成了一种条件联系,这种条件联系是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形成的。换句话说就是社交焦虑的形成,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患者早年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经历了创伤性的或者让人窘迫的社交互动,这导致个体习得焦虑和窘迫或羞辱的条件性反应。
有一位学生曾经在课堂上读课文,由于读错字音同学觉得很搞笑,全班同学就哄堂大笑起来,同学的哄堂大笑让他觉得很尴尬。后来他不敢在课堂上读课文。这个情境中,让这位学生感到尴尬的是同学大笑,同学的笑声引发了尴尬反应。这个反应是在在他人在场的情景下发生的,同学大笑和他人在场这两个刺激产生结合,原本是同学大笑引发的尴尬反应,就变成了他人在场引发尴尬反应。患者认为让他感到尴尬是因为他人在场,于是担心在社交情境中再次出现尴尬,当他进入在社交活动中便体验到了焦虑情绪,这便是社交焦虑情绪的习得过程。
患者在某一情境中产生的条件反射(条件联系),经过泛化机制扩展到更多的社交情景中,更多类似的社交情景也会引发患者的焦虑或者恐惧情绪,这样,广泛的社交情境就都会引起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豫浩同学的社交焦虑障碍发展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他的社交焦虑首先起源于和一个女同学互动,这一次的互动让他感觉到了紧张慌乱,他人在场与紧张慌乱便形成了条件联系。这种条件联系后来发展到面对异性时候,甚至面对同性和老师也如此。
有许多社交焦虑的患者,都有着早年这样类似的交情境中的创伤性经历,如被老师公开责骂,被他人羞辱,被人欺负,被人取笑等。这说明患者的对社交情境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在早年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形成了社交情境与恐惧情绪之间的连接。
条件反射方式是社交焦虑习得的直接途径,也就是通过亲身经验得以形成社交焦虑,此外,患者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的方式得以形成焦虑。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同学被他人欺负,患者也可能产生社交退缩的行为,临床访谈可以发现,患者经常能回忆起许多被养育者或同伴拒绝的尴尬的经历。如果父母需有社交焦虑症状,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也容易习得社交焦虑

评论: